□ 陈茂生
早晨,在院子里散步,迎面走来两个靓丽姑娘,“叔叔,早!”明知这是院方规定:员工须主动招呼相遇的老人,依然有点受宠若惊,迟缓片刻回过神“好、好、好!”。手机铃响,老同事张口就问:在哪呢?答曰:在养老社区“试住”,你也来试试?不出预料,立马得到一声揶揄:哪不舒服,没事吧?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差别甚大,但劳其一生都必须回答一个共同话题:在哪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家庭、医院、养老院是个绕不开的选项,有太多人为这道人生最后选择题而犹豫、迟疑、焦虑。毕竟,在有光有色有说有笑的热热闹闹中悄悄老去,当然远胜在寂寞孤单中黯然神伤。从投资的视角看,规模庞大的养老市场就如冉冉升起的旭日,称作“朝阳产业”一点不为过。而对人生仅有的一次“晚年”也不得马虎。在网上看到有养老院招揽“体验”客人广告,即刻报名付款“提前探路”,又幽然想到那个久违的名词“三同”。在三天二晚里与已入住老人“同吃一锅菜、同睡一幢楼、同玩一个老年乐园”,关键是此番“实地考察”的花费还不多。
就这样,第一次以亲历者的角色踏入养老院。颇大的场院绿植扶疏、蜿蜒甬道在四幢簇新大楼之间穿行,床褥被子带着刚出厂的蓬松。音乐教室、小型图书馆、袖珍电影院……当然是“标配”,各种正在“青春期”的设施随时都能完美体验。当然,咖啡馆、茶馆、棋牌室是最有“热度”的地方。到饭点,食堂里米饭面条酸奶一应俱全,菜式说不上精美但丰俭由人、份量管够。到医院看病有专员陪同,出门便是乡村喧闹集市。若身体允许还能步入临近村庄看“红掌拨清波”、听稻田蛙声一片,也能与同辈人聊聊当年的青春浪漫。
只是一群老人一起变老,当然没有一群孩子一起成长那般喧闹。为凸显养老文化特性,养老院也动了不少脑筋,譬如举办适合老年人的声乐、钢琴、舞蹈、盆栽、书法、绘画活动,鼓励老人互称“同学”。只是千人千虑,难以一统。有入住年余的老“同学”很满意:一入养老院、从此不为三餐愁,夫复何求?闻罢赞同“是呀是呀,进来就图一身轻”。也有人颦眉轻叹:无心打理三餐等于“自废武功”,想想觉得也有道理的。而与思路透彻、口齿清晰的98岁老人交流最有收获:苍天不曾放过谁,人人一堆烦心事,放过自己最轻松。“躺平式”养老了,还为某人某时某事而耿耿于怀、放不下,结果多半不如意。
晚上躺在床上,想到阳台上的绿植大概是耷拉着,要浇水了。快递驿站货架上的包裹正眼巴巴地“等着回家”,参加下周同学聚会要换乘几部地铁几站公交,更要命的是可爱的小孙女在地铁站口焦急眺望,应来迎候的爷爷奶奶咋没踪影了?顿醒,原来小寐了片刻。
“三同”圆满结束,唯一遗憾的是三天里很少看到轻快步态的老者,亦如古诗所述“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驼背腰弯行步缓,力衰神倦梦难香”的则多。在地铁站候车,迎面来了一群急吼吼到古镇拍照打卡的中老年游客,忽然觉得,步履矫健的大妈竟如此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