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炳麟与句溪草堂

  □ 周惠斌

  曹炳麟(1872—1938)是民国时期为崇明教育、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传统士大夫,学裕才优,狷介孤傲,善诗文,工书画,有“不但为一邑之儒宗,自晚清以来,才大如先生者,江以南未数觏也”之誉。

  曹炳麟出生于崇明城内福民街(今富民街),家境清寒,刻苦好学,21岁考取秀才,30岁乡试中举,然而生不逢时,1906年后,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对于志在功名的曹炳麟而言,不啻如雷轰顶,他因此怆然喟叹“世亦厌弃予矣”。后经吏部选拔,赴安徽安庆莅任候补知县,但终究怀才不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曹炳麟回到故里,翌年应崇明民政长(相当于县长)王绍曾之邀,出任总务兼警务课长,辅助县政,复建澹园,募修金鳌山,创办县立中学(崇明中学前身),总纂《崇明县志》,另著有《钝庐文集》《钝庐诗文续稿》等。

  1917年,曹炳麟时年45岁,在城内嘉乐巷袁家祠堂西侧(今嘉乐弄42号)购地4亩,构筑新居,历经7年,于1924年竣工。曹炳麟将新居名为“句溪草堂”,在那里生活了14年,谱写了生命的最后篇章。“草堂”原为草庐,通常指隐逸者所居住的简陋茅屋,如著名的杜甫草堂、阅微草堂等,后泛指文人雅士的书斋楼堂。“句溪”意蕴有四:一是整个宅地呈屈曲形,形似“句”字;二是房屋西侧有沟,弯曲迂回,状如“句”字;三是“句”字含有屈伏之义,寄寓自己身逢乱世而甘于退隐、屈居故里而不事张扬的出世思想;四是曹氏曾在安徽宣城参与政务,宣城东有句溪,“句溪塔影”为当地十大胜景之一,他在《辛酉五十述怀》中写有“聊将一曲句溪水,模范山庄绕舍流”,自注“余新辟草堂,有水似句溪,因以命之”。句溪草堂建成后,曹炳麟撰写《句溪草堂记》《六不居记》《勺园记》等多篇文章,记述草堂、书斋、花园的构成和布局、自己的认识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曹炳麟在《句溪草堂记》开头,追忆自己从安徽回到崇明,因旧居老房低矮狭小、潮湿阴暗,一度租房别居,数年后购置他人宅基,拆除原址破败房屋,重新设计并建造了一幢坐北向南二层楼房。新居砖木为主,欧式廊柱,水泥地面,五色玻璃。正屋西和北侧,原有一条曲尺形的小溪,疏浚畅通后,清水长流。这里天地虽小,然而阖家朝夕相处,其乐融融。曹炳麟侍母教子,“奉老母以居,率妻女晨夕视膳”,“发旧簏经籍,命儿辈讽诵,稚孙嬉戏堂下”,生活安逸,内心舒坦,快意至极。

  《句溪草堂记》完整记录了曹炳麟身为一名传统文人的心路历程。文章题为“记”,内容主要是筑堂建屋,但并未按照通常的文章结构叙写事情始末,而是将重点放在议论上,借草堂抒发胸中丘壑,表达内心世界的苦闷、遭遇坎坷的嗟叹、刚毅奋发的自慰,以及乐此不疲的自遣、世事无凭的感慨、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情怀和信念。整篇文章围绕构筑草堂的原委和感悟展开,前半部分为叙事和描写,是实写,属外象;后半部分是抒情和议论,属虚写,是内核。文章由实而虚,以身世遭际寓郁郁不得其志的寂寥落寞心绪,显示出作者超尘拔俗、卓立不群的高洁品格。《句溪草堂记》篇幅短小,结构缜密,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笔墨洗练,物我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风格与柳宗元的传世之作《永州八记》颇为相似,折射出作者独特的心态心境、情思情怀。

  句溪草堂如今以“曹炳麟故居”之名已然修复一新,而原有的“六不居”和“勺园”,却在岁月长河中堙灭不存。其实,曹炳麟当年在句溪草堂东侧还建有一室,题额“六不居”,意谓不欺己、不尤人、不服官、不附党、不谈时政、不问地方事,“棐几木榻,拥书百卷”,“以息吾惫,以安吾穷,以慰吾无憀,以尽吾余年”。又在草堂西侧、句溪之滨,建勺园,内有书房,“晨起挟书徜徉,吟讽与时”,“午后抱瓮自灌,或手荆苕扫败叶,移花刈草,锄锸自勤”,期冀优游而老,此亦应和了他在《句溪草堂记》中所言的:“其所谓屈者,不必在山林草莽之中;而其所不屈者,不必在清庙明堂之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农业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清明时节正踏青
春风扫落叶
《早春》
曹炳麟与句溪草堂
穿花衣服的小鸟
崇明报绿岛08曹炳麟与句溪草堂 2025-03-26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