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斌
岁始辰龙,万象启新。龙蕴含神秘和威严,拥有智慧和力量,代表权力和气势,寄寓吉祥和富贵,在民间是祥瑞的象征,在庙堂是帝王的化身。千百年来,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崇明学宫的碑廊中,有一通刻于青石之上的草书“龙”字碑,笔墨遒劲,恣意豪迈,给人以浩然之气、王者之象。该碑通高82厘米,横58厘米,右上方竖书楷字“光绪丙午孟夏谷旦”。“光绪丙午”即公元1906年,换言之,该碑迄今已有118年的历史。左下署款“徐传隆书”。徐传隆,字吉云,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邱隘镇,清末南洋水师名将,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江南苏松镇总兵,宣统二年(1910)任江南提督。徐传隆一生戎马,文武兼备,擅长书法,尤善一笔草书,自成风貌,尽显儒将风雅。
徐传隆的草书“龙”字,从起笔到收笔,顿转提按,笔画连绵,线条缠绕,一笔连贯,直至写毕,呈现出舒展厚重、苍劲雄壮、气势飞动的造型之美。细细品味,可以发现,“龙”字上袭草书中晋代王羲之的妍美、隋代智永的厚实、唐代孙过庭的圆劲、怀素的率性、张旭的飘逸,兼取行书中颜真卿的肥满、苏轼的丰腴、米芾的跌宕、赵孟頫的圆润,融汇诸家书风,荟萃名家风神,广蓄博收,淬为一体,出神入化,不同凡响。尤其是运笔之间气韵相并,雄浑奔放,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腾挪飞跃、穿梭祥云、驾雾飞翔的力量,彰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令人震撼。
整个“龙”字,楷书结体,在深厚的唐楷基础上,融入行书、草书笔意,参以魏碑的雄浑古穆之气,兼得颜真卿的雄健和钟繇的高古风神,风骨凛然,意在笔先,开合承转,似行云流水,而自有章法。结体宽绰,左右结构,内圆外方,以气驭笔,落笔千钧,气势磅礴。用笔收放自如,以点起笔,通过直线和弧线的顾盼变化,运用奋笔、竖笔、钩努、钩裹、滚笔等“五势”,以意使笔,楷中带行,行中有草,点画刚健劲挺,转折圆润流畅,线条急速舒展,粗细轻重,枯湿疾徐,方圆兼备,刚柔并济,呼应紧密,力透纸背,严谨而不失倜傥,雄阔而尽显形神。
徐传隆的榜书“龙”字,圆头逆入,龙尾翻笔,丰腴浑厚。笔画连绵不断,流转变化,疾涩兼顾;笔力内敛遒劲,刚毅潇洒,飘逸多姿;笔意神采超逸,雄肆率意,奔放酣畅;书风沉着劲健,行气相贯,气韵生动,仿佛飞龙直冲云霄,欲腾苍穹,笔端见风韵,激荡精气神,彰显出龙的仪态、气势、精神,苍健朴茂,雄迈峥嵘,意象宏阔,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