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企生
古语曰:“欲速则不达。”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个个奋勇争先,生怕失去了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大家都习惯了“急”,也认同了“急”,更是参与了“急”,唯独忽视了“慢”。
但实际上,很多事情,败就败在急字上,赢就赢在慢字上。虽说快是效率,但慢才是智慧,慢往往是致胜的法宝。会钓鱼的人都知道,放短线只能钓到小鱼,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从古至今,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着急。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与太平军前期作战中,屡遭挫折,急中失智走向极端,先后五次选择自杀,一次次被部属阻拦或救起。
后来,曾国藩从急于事成而屡尝败绩、屡求一死了之,再静下心来深刻反省寻求对策,虽屡败屡战而决不气馁,最终彻底改掉了急躁冒进的痼疾,不仅最终平定了太平军,并且在官场上创造了十年间七次升迁,连跳十级的“奇迹”,成为中兴一代名臣。
其实,曾国藩没有成名之前,智商并不高,是个笨人。考秀才,连考7次才成功。背一首小诗,背到半夜,还背不会,被梁上小偷嘲笑为笨蛋。
后来正是由于曾国藩修炼成凡是不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行的智慧和功夫,尤其是到了他的人生后期,无论是做官还是处事,这方面的功夫可谓是炉火纯青。正是曾国藩的这种慢功夫、笨功夫,才由天下第一“笨人”,变成了天下第一“完人。”
水急则缓,水缓则深。真正成熟和有城府的人,一定是不急的,更不会轻易发火。不急是智慧、风度、涵养,才是真正的高人。
历史上因心急败事甚至丢掉性命的比比皆是。《三国演义》中周瑜急火攻心丢性命,演绎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绝唱。建文帝朱允炆推出“建文新政”,急于削藩导致兵败丢掉皇位。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很多人想走捷径,步入人生的快车道,渴望梦想成真、一夜成功,或者一夜暴富。可世间的万物皆有规律,一个人要成长成熟,那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反而可能一事无成。
人做事,不能图短平快,如果太急功近利,步伐不踏实、步子踩不稳,多数遭败绩,甚至一手好牌打成一手烂牌,输得无地自容。
人生就如一棵树,3年成长的木材,永远比不上30年的好用。如果指望花最小的气力,达到最大的效果,不如求真、求实,化慢功夫、细功夫、长功夫,不断提升完善自己,才能出彩出众。
真正的大智慧在于“慢”,而不在“急”,只有淡定从容,耐得住寂寞,才会获得正果。不着急,不代表不在乎,而是拥有沉稳的心;不着急,不代表不紧张,而是拥有从容的态度;慢半拍,不是落伍了,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
遇事不急,处事不躁,智慧地面对困难、拥抱人生,这应当是人生永远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