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扇窗的距离——
“上海生病了,爸爸在给上海治病”

  文/刘黎明 摄影/朱昱伟

  抗疫的“最后一公里”,由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接力走完。“为了大家”,是他们连轴转的动力和信念。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牵挂自己的小家,疫情当前,“想念也只能抽空”。对崇明区新海镇两位奔波在抗疫一线的父亲来说,思念是扇小小的窗,“大家”在外面,“小家”在里面。

  “同在一个单位,和儿子

  只能隔窗打个照面”

  4月7日上午10点,在新海镇党群服务中心,司机王江涛敲了敲办公室的窗,11岁的儿子王林健还在里面等待第二节网课的开始。他们隔着窗户彼此挥了挥手,儿子在办公室这侧说了句:“爸爸,你在外面注意安全啊!”可惜,戴着口罩,他们听不清彼此说的话,便互相竖了个大拇指。

  这是王江涛父子当天的第一次照面。王江涛马上又要出发去南门接防疫物资,匆匆一面,不到一分钟。这些日子,王江涛只有出车间隙才能看到儿子,“晚上回来他已经睡着了,早上起来他还没醒,白天也要运气好,有些时候儿子上网课,我不好打扰他。”王江涛的内心深处还是牵挂儿子。

  王江涛一家三口来自山东,三月开始,他便驻扎单位负责新海镇的物资运输和紧急送医,妻子林美丽则在新海镇居委志愿服务。3月28日,第一次封控,接到通知的那个深夜,儿子已经熟睡,睡眼朦胧中简单嘱咐几句,夫妇俩就出门了。王林健第一次自己在家煮饭,给母亲反馈自己的成果。林美丽在朋友圈有感而发:“感觉儿子一夜之间就长大了。”4月3日,第二次封控,放心不下儿子,王江涛夫妇把儿子“捎”在身边。王林健白天在王江涛单位的闲置房间上网课,晚上在林美丽单位睡觉。

  即使距离很近,王江涛父子的沟通也寥寥。儿子给爸爸备注“涛哥”,但他们最近一周的微信交流只占两个手机屏。“好好上课,不要玩手机”“好的”,这是唯一的文字对话。其余都是语音,每次不超过30秒。“我想爸爸的,就希望他和妈妈在外面保护好自己,我认真学习,不能给他们添麻烦”,儿子王林健哽咽了。在记者面前,他还是极力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流眼泪。

  儿子的懂事,王江涛夫妇都看在眼里。“他学习很自觉,我不担心,有些时候想他,但不知道说什么,就只能这么叮嘱。”王江涛停顿了几秒,眼神飘向了别处,“也没时间想,任务多,没有多余的精力。”

  任务多、时间紧,这就是抗疫“最后一公里”。4月5日深夜,新海镇有一位老人突发病情,送医院、等待、接回新海,王江涛忙到4月6日凌晨才收工。新海镇独居老人多,像这样紧急送医的情况每天都会发生,睡觉时王江涛也不敢将手机静音。为了能够随时出车,王江涛睡在办公室沙发上,不换衣服,确保接到任务能够套上衣服、穿上防护服就走。睡眠不足,记忆会打岔,他便每天在便利贴上写下一天的任务,干完一项,勾去一项,开始下一项。

  “4月7日4:30庙镇物资、8:00慰问道口执勤、10:00南门防疫物资、11:30分各居委送保障……”满满当当的任务下,早出晚归已成常态。“没什么委屈吧,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这是我的责任,为了大家。”王江涛不善言辞,总是一句话回答问题。仅剩的空闲时间,用来吃饭、喝水、上厕所。

  妻子林美丽很理解这种“无话可说”。她每天组织号召居民做核酸,打印分发二维码、下发抗原材料。“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她不清楚儿子的网课安排,虽然觉得对不起儿子,但她至少能够在晚上陪儿子说说话、一起入睡。而她也好几天没见到老公王江涛了,上次的合影还是一周前,他们在跃进农场工作时偶然碰见,王江涛说:“一起拍张照纪念下吧!”时间在相聚的笑容中定格,温馨但短暂,林美丽觉得这可能就是“最后一公里”的苦中作乐,“虽然我不是党员,但老公是,他带动我,我们一起给儿子做榜样,希望儿子长大也是一个勇敢、不怕吃苦的男子汉。”

  4月7日上午10点02分,儿子王林健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打开数学作业本,准备迎接当天的第二节空中课堂。他刚目送爸爸离开,他并没听到妈妈在室外接受采访时对他的希冀。他对记者说:“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不能老跟他们说想他们,他们会担心我,我可以照顾好我自己。”

  “爸爸!爸爸在那里!”

  还是在新海镇党群服务中心。4月2日的午休时间,“90后”员工冯秋云赶回附近的住处,接上4岁的儿子吴玉林,“看望”丈夫吴仕海。

  儿子吴玉林被外婆抱下楼时,冲着冯秋云喊:“妈妈,爸爸在哪里?”“一会儿就能看到爸爸啦!”冯秋云一把抱过儿子,拨通了吴仕海的电话。吴仕海是新海镇消防救援站站长,在单位待命将满一个月。4月1日,冯秋云和儿子、母亲借住进消防救援站对面的小区。

  两分钟后,吴仕海出现在消防站楼房的三楼窗口。隔着一片面积不大的绿色菜畦,隔着围栏,冯秋云说:“儿子,快看爸爸!爸爸在那里!”“爸爸!爸爸!爸爸!”儿子吴玉林被冯秋云高举着,抬着头,向三楼的方向望,挥了挥小手,他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呼喊爸爸。吴仕海扯着嗓子询问儿子:“宝宝,你最近听话吗?”怕儿子听不见,冯秋云不停复述,让儿子回应爸爸。吴玉林很小声地回了一句“听话”。

  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看不清对方具体的样貌和表情,只能看到身影和轮廓,分贝小一点,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吴玉林让爸爸“下来”,他指着窗户说:“架梯子,从那里到这里。”爸爸就能到他跟前。

  冯秋云不是没有抱怨过。3月11日,是轮到吴仕海休息回家的日子。冯秋云和母亲在家里准备晚餐时,吴仕海一条“今天不能回家了,因为疫情,暂停休假”的讯息打破了欢乐的氛围。毫不知情的儿子还在视频里兴奋地问:“爸爸你到哪里啦?这次可以陪我几天呀?”吴仕海沉默,挂断了电话。儿子大哭。

  紧接着,儿子磕破头;疫情吃紧,冯秋云得去新海的一线支援;母亲身体不好,无法一个人照料小孩······医院、家、单位、超市,四点一线。4月1日,冯秋云决定把儿子和母亲从南门接到离单位近的地方,好方便照顾,临时租住离吴仕海近的小区。一个月里,这些事情是冯秋云一个人完成的。

  冯秋云个子不高,是典型的湖南人,讲话利索,有些泼辣劲。可有一天,她忍不住在和吴仕海视频时大哭,“你算什么男人?每次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哭过之后,冯秋云还是穿上“大白”服,走上一线为村民分发二维码。“是真的委屈,但是我也理解老公,他是党员,特殊时期突发情况肯定得顶上去。这一个月,我习惯了,小家还是要支持大家嘛!”

  搬来新海镇之后,儿子吴玉林再也没问过“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冯秋云同事有一次问吴玉林:“你的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吴玉林的回答让冯秋云吃惊,“上海生病了,爸爸在给上海治病。”

  4岁的小朋友终究没有耐心盯着窗子看,他嚷着下来,被一朵小花吸引住,和路边的影子玩耍。吴世海没有出声、没有阻止。他就站在三楼的那个窗口,一直看着儿子,一直看着,直到冯秋云说:“爸爸再见,明天见!”

  4月3日,再次封控,居民足不出户。儿子吴玉林没有下楼,在家里指着对面大楼的窗户,说:“爸爸,爸爸在那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故事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上海生病了,爸爸在给上海治病”
崇明报故事04“上海生病了,爸爸在给上海治病” 2022-04-13 2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