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姚红梅
开展核酸筛查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仗。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崇明已顺利完成多轮核酸筛查,覆盖全区18个乡镇,65万人。身历其中,记者见证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大考”。
快:4个小时检测2000人
“8点半,听到喇叭叫,下楼。从我出家门到做完核酸,前后就只用了6分钟时间。”4月4日,在东平镇东风新村居民区,刚刚做完核酸检测的居民杨先生开心地在小区业主群里分享着这一信息。
2000多名住户,4个小时全部完成,东风新村的“快”得益于前期的充分准备。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核酸检测流程:提前通知时间,志愿者小喇叭叫号,居民下楼,完成采样。“我们以楼栋为单位进行采样,大白4人一组,完成一栋再采下一栋。”东风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莉莉告诉记者。
为了尽可能快速又安全地完成核酸检测,各个基层村居委会都想了很多办法。
在向化镇各个村居里,三轮车被改装成核酸检测流动车,开到村民家门口;在建设镇三星村,下沉一线的机关干部充分发挥着作用,一个“大白”三个帮,一人维持秩序,一人专门扫码,一人拧瓶盖、贴标签,大大增加了检测效率。“花式”做法提速的同时,也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还让老百姓更加省力。
全:深入“盲区”零遗漏
开展核酸检测要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对于外来人员众多的地区而言,这并非易事。在城桥镇江帆社区,志愿者们通过扫楼敲门、扫街找人的方式,结合前期统计人数,确保区域内人员、单位、场所全覆盖。
无独有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镇上外来务工人员的核酸检测,东平镇经过反复论证,决定采用流动采样法——由各居委外口协管员带队,开车流动检测,逐个点位服务,精准摸排。
在河面上,“应检尽检”也在进行。因为封控的缘故,崇明辖区内还停泊了一些船只,特殊的工作生活环境致使船上人员无法按要求及时进行核酸检测。为了填补水上筛查空白,堵住水上防疫漏洞,崇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沟通协调。“我们对辖区停泊的船舶进行了详细摸排,并协助他们准备好采样前的二维码截图等工作。”崇明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说,4月8日,崇明三岛水域49艘船舶的290多名船员全部完成核酸检测。
暖:“绿色通道”和上门服务
“我年纪大了,没有手机,二维码怎么弄?”“家里爷爷80多岁了,行动不便,出不了门,该怎么办?”自核酸检测开展以来,求助最多的就是关于老年人“做核酸”。
崇明,老年人口占比高。“像我们绿港村常住人口在11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约占七成。”绿华镇绿港村党总支书记黄惠涛向记者介绍。如何帮助他们做好核酸检测,志愿者们动足了脑筋。“我们会提前收集他们的身份证号码,打印好纸质二维码,再一个一个发放到他们手中。这主要是帮助一些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包括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没有手机。”黄惠涛说。同时,针对无法长时间排队的老年人,采样点上还开通“绿色通道”,让老人随到随检。
还有些细致贴心的服务也让老年人连连称好。新河镇三烈村的采样点上,成片的棚子连接,既可以遮阳,碰到下雨天还可以挡雨。不仅如此,这里还按照间隔排列了200多个圆凳,让村里的老年人排队时随时可以歇歇脚。
除了做好核酸检测点的保障外,对一些行动不便老年人,卧床患者等特殊群体,各个乡镇村居也根据自身情况,为他们提供方便:有些是“大白”上门采样,有些是志愿者上门接送老人来回……
高效有序的检测工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基层村居委干部全力以赴,服务百姓;区镇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沉一线,积极参与;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靠前指挥,带头战斗,抗击疫情,共同为崇明老百姓筑起防疫“安全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