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汝南梁祝墓及传说

  □ 龚斌

  最近有事到河南驻马店,问黄淮学院的朋友:周边有何胜迹,可发思古之幽情?学院的朱老师说,河南遍布古迹,驻马店附近就有上蔡古国李斯墓、正阳黄叔度墓、汝南县城北的天中山……是否今天先去看看梁祝墓?

  哦,这里怎么有梁祝墓?我一直以为梁祝故事起源于浙东,则梁祝墓也必在彼地,从来不知中原还有梁祝墓。惭愧之余,不觉大感兴趣。

  遂驱车从驻马店出发,一直往东约四十公里,来到汝南县一个名叫马乡的村庄。从公路转进去,迎面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梁祝故里”四字。过了石牌坊往东不远,一条南北向的石板路,路旁标牌上写着“京汉古道”。往北望,又是一座石牌坊,四根石柱,中间两根之间的上方石板上丹书“梁祝公园”四字。

  慢慢向北走,见右侧一个很大的亭子,檐角飞翘,内面的靠椅上坐着几个游客。观览四周,公园占地几十亩,散落着新建的长廊和房屋,到处菊花盛开。游人寥寥,整个公园年轻而空荡。

  梁祝公园里唯一的古物,是梁山伯墓与祝英台墓。梁墓在古道的西边,祝墓在东边,隔道相望。两座墓形制相同,垒土为堆,呈覆盆形,高三四米,周长目测三四十米,围以半米多高的护栏。墓上长满青草。墓前立新石碑,高约二米,分别书“西晋梁山伯之墓”“西晋祝英台之墓”。陪我的朱老师说,十几年前他来这里,只有两座孤零零的土坟,坟上的羊啃着青草。

  西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如此漫长的岁月,梁祝的坟墓能保存至今,真是奇迹。质疑它们是否真实,那是十分自然的事。于是,我问朱老师:“当地的地方志上有无梁祝故里的记载?有没有旧碑?”朱老师说,地理志和历史文献都没有梁祝墓的记载。据说发现断碑,后来不知所终。朱老师对梁祝故里有研究,向我详细介绍梁祝故里的由来,并对梁祝传说发表了看法。

  据当地故老相传,梁山伯住汝南和孝镇的梁岗,祝英台住马乡镇朱董庄,马文才住三桥乡马庄。梁祝结拜地曹桥,现在归属汝南和孝镇,村民几乎都姓曹。当年梁祝在此撮土为香,结拜为兄弟,故名“曹桥结拜”,流传中变成“草桥结拜”。朱董庄相传是祝英台的家乡,村民都姓朱,原名朱庄。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防洪建造宿鸭湖,朱庄迁来很多董姓居民,故朱庄改名“朱董庄”。祝英台原名“朱英台”,“祝”“朱”音相同,流传中变成“祝英台”。梁祝读书的红罗山书院,离梁祝的家,正好都是十八里,故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汝南梁祝双墓,以及朱老师有关梁祝故里的地名的介绍,极大地颠覆了我对梁祝故事的固有认识。从汝南回来后,查阅有关梁祝传说的文献以及近人的研究情况,发现梁祝故里的问题相当复杂,体现出民间故事传说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现知梁祝故事可靠的记载,最早是唐初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说:“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又说:“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善权山,即善卷山,在江苏宜兴。到了晚唐,张读《宣室志》说:“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今宁波),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宣室志》记梁祝故事,缠绵曲折,足称爱情的绝唱。后世许多描写梁祝爱情的文艺作品,都以《宣室志》为蓝本,以为梁祝故事起源于浙东。

  到了明代,有关梁祝的文献多起来了。其中,徐树丕《识小录》记载梁祝故事最详。徐氏在唐《宣室志》的基础上,又增饰梁山伯死后“显灵异助战伐”,“有司立庙于鄞县,庙前桔二株合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妇孺以梁称之。按,梁祝事异矣。”所谓“梁祝事异”,指梁祝故事又增饰了梁山伯死后显灵异和二棵桔树连理,并化为蝴蝶的神异之事。梁祝故事由最早的合葬,经后代不断踵事增华,情节愈加曲折而有趣。这正是民间传说演变的普遍规律。

  徐树丕《识小录》叙述了梁祝故事的增饰之后,说:“《金楼子》及《会稽志》皆载之。”《会稽志》散佚,而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尚存。但今本《金楼子》中,没有梁祝故事。原因是今本《金楼子》不是原本,而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编成。《四库总目提要》指出:《金楼子》在宋代尚不阙失,“知明初渐巳湮晦,明季遂竟散亡”。徐树丕看到的《金楼子》,里边还记载着梁祝故事。而萧绎年代距东晋谢安时,不足二百年。如此看来,最早记录梁祝故事的文献,应该是《金楼子》。

  然而,终极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梁祝故事究竟起源于浙江宁波,还是汝南的马乡?时间在西晋,还是东晋?若以文献的记载判断,起源于“宁波说”胜于起源于“汝南说”,原因是后者终究缺少文献的证据。但“汝南说”自有它的几个有力的依据:

  一,据出土的墓砖,梁祝双墓为晋代之物。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汝南郡战火遍地。接着五胡乱华,北方的衣冠之族纷纷渡江,迁徙江南。故称梁祝双墓为西晋之物,应该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二,梁祝故事同汝南马乡及附近的地名大多对应和吻合。这种情况,不论“浙江宁波说”,还是“江苏宜兴说”“山东济宁说”,都不能以之相比。三,萧绎《金楼子》、张读《宣室志》、徐树丕《识小录》,都说祝英台过梁山伯墓,痛彻号恸,墓忽自开,祝投墓并埋,墓又复合。此事显属神怪而不可信。梁祝并非夫妇,合葬也不合礼仪。而汝南梁祝双墓,有合理性。四,梁祝故事流传极为广泛,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皆有梁祝故事。西晋汝南郡地处天下之中,多名门望族,文化繁荣,商贾辐集。梁祝故事由此向四方传播,也合乎情理。五,前辈学者冯沅君,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提出梁祝故事起源于河南说:“梁祝传说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扩张。”本世纪初以来,河南的一些文化学者、地方志专家,通过调查、考证梁祝故事涉及的梁姓、祝姓、马姓早期的所在地,以及后来的迁徙踪迹,证明上虞祝氏先祖出于河南陈留,本非吴越之民。梁祝故事因永嘉之乱迁徙的移民,流播各地。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梁祝故事流传最广,几乎家喻户晓,影响早已超越国界,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不必非要了解梁祝故里究竟在何处这样的问题。不过,如果经过留有梁祝文化遗存的地方,稍为驻足,想象那个流传千古的凄美独绝的故事,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使没有行走的愿望与机会,聆听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犹闻天外来音,陶醉在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旋律之中,为古代一对青年男女圣洁的爱情感动不已。这岂不是一种至高的情感熏陶?一种美妙无比的艺术享受?

  作者手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河南黄淮学院王珍珍毕业论文《梁祝传说起源于汝南》。指导教师:朱占青教授。2015年5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话题
   第07版:农业
   第08版:绿岛
汝南梁祝墓及传说
海风轻轻吹
鸟友
桃园巡飞
人生是个圆
崇明报绿岛08汝南梁祝墓及传说 2021-11-17 2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