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
~~~——为建军九十三周年而作
~~~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陀游记
  □ 金谷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然风光幽奇,神话传说美丽,名胜古迹众多,佛寺建筑雄伟、雕塑传神……啊!普陀山是凝固于时空的海市蜃楼吗?“缥缈云飞海上山,石林水府阁尘寰”。真是令人神往也。

  1989年9月,我到南海紫竹林去拜谒了观音大士。没想到,那里观音,竟使我大吃一惊——一个好有性格的菩萨!

  那天天气很好,乘船游行在茫茫大海上,风平浪静。云水渺渺,海天一色,四顾皆是一片近乎透明的宁静。我沉浸在空灵虚无的幻想里,忘情于不可捉摸的缥缈,仿佛遥遥地有一个虚悬水云间的幻影在等待着我。忽然诗友宁宇喊了一声:“到了,这就是普陀山”。我抬眼望去,见一个狭长形的小岛,静静地斜卧在万顷波涛之上。绿荫丛中,楼阁玲珑,殿宇庄严,金碧辉煌,好一座海上仙山啊!

  上岸后,我们先游览了普陀山三大寺之首的普济禅寺,古寺正门紧闭,平时不开启,两旁一副对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充分显示了普济寺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菩萨。她的最大道场自是地位崇高了。

  普济寺又称前寺,是普陀山观音道场主刹。寺院占地55亩,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精密。殿宇庄严雄伟,有殿堂六进,主殿名为“圆通宝殿”(圆通是观音的别号),殿内正中供奉毗卢观音像,高9米,两边塑有“观音32应身”像,展现了观世音菩萨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教化时的现身形象。

  普济寺前的古海印池,广约15亩,其实就是许多寺庙前都有的放生池。因池内植红莲,故又称莲花池。我们来时尚有荷花开着,红白相映,花影婆娑,微风过处,娇红晕绿,光色变幻不已。池上有三桥,中间一桥北接普济寺正门,中有八角亭,南有御碑亭。我们近前一看,高有一丈六的汉白玉御碑上,是清雍正皇帝书写的普陀山历史及此寺兴修情况。普陀山的名和普济寺有关:“明朝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派太监张千来山扩造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普陀山的山名由此启用”。而普济寺则早得多,始建于后梁末帝贞明年间(公元915-920年间),宋代多次扩修。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赐名为“宝陀观音寺”,把观音菩萨当作寺院主佛供奉,从此普陀山观音道正式形成,普济寺现在的建筑多是清代之物,普济寺的寺名也是康熙皇帝赐额。

  之后便驱车直上白华顶(又称佛顶山),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一刻钟,来到普陀山最高处的慧济寺。据说此寺最初仅为一石亭,内供佛像,明代始建惠济庵,清代改庵为寺,现在已是普陀山第三大寺了。寺院占地面积20亩,建有四殿、七宫、六楼,正殿称大雄宝殿,供奉释迦摩尼佛祖,这是普陀山唯一一座主殿不供奉观音的寺庙。寺后有一棵国内唯一的鹅耳枥树,1930年发现。树呈冠幅状,双叉骈生,雌雄同体,不易繁殖,是普陀镇山三宝之一。

  从慧济寺出来,站在山顶,四顾茫茫,海阔天空。普陀山以山而兼海之胜,全山峰翠谷静,到处覆盖着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和参天香樟。枫林丛中、银杏树下,隐现出一座座金色琉璃古刹,“楼阁高低二百寺”,普陀山有多少座佛刹啊!“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好一座海上仙山,好一个海天佛国!

  下山我们没坐汽车,踏着石板铺筑的小道香云路,去看光熙峰下的法雨寺。这座第二大寺又称后寺,在明代初还是一座茅棚,称“法雨潮音蓬”,后扩建为寺,名为“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八年拨金兴修大殿等建筑,帝赐“天花法雨”匾额,因更名为“法雨禅寺”。寺依山势而建,六进殿宇一殿高过一殿,层层叠叠,气势不凡。位于中轴线上的大圆通殿是供奉观音的主殿,是康熙皇帝下旨拆南京明故宫九龙殿,迁此按原样建成的。殿顶的九龙盘珠造型奇特,堪称一绝,是建筑艺术的上佳珍品。

  从法雨寺出来,我们前往杨枝庵,庵中观音像是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画观音像刻碑,是一件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和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

  回到招待所时已经红日西沉,晚霞散成半天绮了。身处佛山,心中无尘,一夜不惊,睡到天明,早餐后去游览紫竹林。

  大名鼎鼎的紫竹林在梅檀岭下,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面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称为“紫竹石”。紫竹林中的紫竹很美,著名的潮音洞就在旁边,深有数十米,与海相通。洞有二门,形若天窗,照得洞底通明。海潮奔腾入洞,汹涌湍急,撞击洞壁岩石,声若轰雷,不绝于耳。

  潮音洞旁边有一圈黄色矮墙,围着三间简朴的小佛堂,名字很奇特,称为“不肯去观音院”。相比起雄伟庄严,雕梁画栋的三大寺,我倒更喜欢这座不起眼的小佛院。不仅是因为这座被尊为“普陀第一庵”供奉的菩萨,是第一位落籍普陀山的观音大士,让我惊喜更心仪的是:佛门中竟然也有这样有性格的菩萨。这里有一个久传不衰的故事———

  唐朝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来中国,在山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木刻圣像,从宁波出海回国,至普陀洋面时风浪大作,寸步难行。慧锷忽有所悟,向空中祝告:观音菩萨如不肯去日本国,请指引船靠岸,当就地建庙供奉。刚祷告完,忽见波浪中绽出千万朵铁莲花,簇拥着船儿直抵普陀山下潮音洞旁靠泊。日本和尚惊呆了,不敢违逆,就和当地居民一起在洞旁建了这座“不肯去观音院”。

  啊!好一个不肯去观音!个性多么鲜明,爱憎多么分明,不肯去就不肯去!能奈我何?我喜欢这个“佛选名山”的典故和传说,更崇敬这位使性子的观音菩萨,因此而虔诚地对着不肯去观音圣像敬香膜拜。

  上了一次普陀山,有缘深入认知了观音信仰、观音性格、观音情怀,使我有了一丝新的感悟。这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悦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普陀游记
女子为何长寿
晨韵
军旗颂
儿歌与史话
崇明报绿岛08普陀游记 2020-08-05 2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