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学生文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崇明中学·高二(2) 应琪

  余华的《活着》写道:“我沉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地感受着自我的分裂。”人处社会,天花乱坠,各色现实紧紧包裹着每一个个体,这是所谓的外界环境对个人的冲击,进而出现了俗语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

  群体的效应对于个体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人生在世,总处于某个群体之中,孤立离群者少之又少。从主观的角度说,个体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所在的群体有一定的倾向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具有从众性,当从众的行为逐渐强化,也就逐渐成为主观意识行为的表达;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客观的外在事物又对个人的主观所见有限制性的作用,群体外在的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所见所思的局限和范围,从而思维也就固定于这个范围中,逐渐同化。

  然而,客观外在的群体对个体作用的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作用都值得加以肯定。

  《荀子·劝学》中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首先要明确的是群体是“麻”是“涅”,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对个人而言要“直”要“黑”,以理性的思维判别自我的现状与群体的情况,然后才有“孟母三迁”般这样的选择。

  但事实上,“世界对于个人来说是漆黑的夜,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造出一条路来。”并不是好的群体四处都有,也不是想从黑暗转向光明就能一蹴而就。在漆黑的夜中,在迷茫的皆是黑暗的世界中,有时所谓“近朱”难之又难,往往人们总是处于“墨”中难以摆脱。然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黑暗中,我们亦可坚定自我,想办法尽可能减少群体对我们的影响。此时王安石于《游褒禅山记》中所提及的“志、力、物”三者就显得极为重要,以不灭之志,尽外物之所辅,坚守自我的心灵,不随外界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我的立场,让光明由内而外地从自我出发,照亮黑暗的周遭,找到最终的心之所属和对的地方。

  “人生的路上,不是你在哪里放一个框,哪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拐个弯儿,寻找生命的出口。在黑暗中,务必寻找光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学生文萃
   第07版:悦读
   第08版:绿岛
“仪式”并非“形式”
游戏化≠游戏
城桥中学附属明志初级中学
爷爷与饺子
城桥中学附属明志初级中学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崇明报学生文萃06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2020-01-22 2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