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学生文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仪式”并非“形式”
  崇明中学·高三(1) 龚馨怡

  由于当下生活被快节奏裹挟,趋向于“格式化”的日常行程已是多数人的习以为常,于是,“仪式感”一词在逆流间踽踽独行,片刻吸引了一众追随者。

  “仪式感”通常指“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但实则是人们内心理想世界的外化表现。新的名词应运而生往往标志着新的发展。然而,既然有那些恨不能每一天都过得有仪式感的“精致主义者”,便会有“极力反对仪式感”的“朴实主义者”。私以为,“仪式感”不可或缺,但应量力而行。

  纵观当下社会,群众效应在信息疾速传播的催化下愈演愈烈,一旦网络上的“精致照片”被冠以“仪式感”“享受生活”之名,我们往往会争相模仿,造成“手机先于自身享受”的怪象:拍下照片、上传社交媒体、表明自己的生活仪式感。久而久之,这种囿于形式的扭曲心理便会逐渐占主导地位,我们不由自主地成为了“仪式感”的傀儡,为了维持精致形象,不得不“步步为营”。剖析个中原因,无疑是一种将自己悬吊于形式的仪式感,始终紧绷着流于表面的精致,实则已变质为“为了仪式感而仪式”,颇有虚张声势之感,更甚者,是为了他人而张罗自己的仪式感,早已误解了其真正含义。

  根据马斯洛需求定理,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后便会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诚然,“仪式感”或许仍然只是物质的外化流露,但其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满足、内心舒展与享受应是我们基于日常平凡无奇的生活之上,所需渴求的精神充实。

  诚然,仪式感并不能全权代表一个人的形象与追求,但那些极力反对仪式感之人无疑是出于对生活甘于平庸的心虚,又或是对生活的热情消退,呈现消极之态。对于展现生活的抵触情绪已不是佛系所能一以概之;或是对仪式感的浅显理解仅局限于将生活翻出新花样,那么其内心的惰性不免自然流露。缺乏“仪式感”往往会导致经历内心的茫然与对生活不抱希望的后果,索然无味的平坦常常会使人陷入自我麻痹与麻木不仁的怪圈。

  我们所追求的仪式感并非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地宣告某一天的非凡,仅是于平凡中寻求不平凡,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寻觅一隅属于自己的天地。“仪式感”与精致、成功等字眼并无过多涵摄关系,更非一味地追求形式。我们应摒弃对“仪式感”的机械定义,找寻独自的、可充当催化生活幸福感的“仪式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学生文萃
   第07版:悦读
   第08版:绿岛
“仪式”并非“形式”
游戏化≠游戏
城桥中学附属明志初级中学
爷爷与饺子
城桥中学附属明志初级中学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崇明报学生文萃06“仪式”并非“形式” 2020-01-22 2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