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见西塘
  □ 范胜球

  初见西塘这四个字是写在一块老松木上,钉在廊檐的门楣上的。是西塘镇里一家民宿的名字,挪用过来做以下文字的题目,倒也是合适不过的。首先我的确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南方古镇,其次,“初见西塘”似乎有悬念、有惊喜、有那么一点不期而遇的意味在。

  西塘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也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壤之境,有“吴根越角”“越角人家”的称谓。西塘人祖祖辈辈逐水而居,辛苦营建,自唐经宋,经元明清,凭借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终于成就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在今天依然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规模形制,依然“活着”,在南方的烟雨夕阳中散发恒久魅力。

  初见西塘,熟悉的白墙灰瓦、小桥流水、大红灯笼扑入眼帘,没有悬念的悬念,在扁担宽的小巷里逐步展开。西塘人用努力过殷实日子的市民精神和抱朴守拙的儒商文化营造出有筋道、有温度、有梦想的“慢生活”,体现在雕花门楼里、木窗梁柱间、天井深巷中,渐渐渗开一种苍苔般的绿意。

  西塘镇历来为商贾之地,但其实读书人也很多,近代以南社文人最为著名。在风云变幻之际,南社余十眉等人在宗师柳亚子带领下,“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与同盟会遥相呼应,为以“仁”和“和”为立身行事底调的古镇抹上时代的一抹血色。但更多的时间里,读书人其实没有更多出路,“学而优则仕”,是旧时代难以破译之谶。转而以儒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去从商,精明倒是其次,温柔敦厚才是本质和怀抱。如塘东街药铺钟介福药店在大门上书写的那副对联: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以这样的怀抱做入世的事业,西塘镇由河滩荒野之地发轫,终至旭日晴川、商贾云集,不是偶然的。

  西街的千米廊棚其实也是这样的暖心之作。灰瓦覆顶、木结构形制的廊棚从小楼屋檐延伸至河埠边,廊下有木条长凳供行人休息。搜索百度,是这样记载的:西塘有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此后左邻右舍争相效仿,就是我们今天仍旧受其恩惠、已成西塘一景的“烟雨廊棚”。

  西街,是西塘最繁华的所在。售卖之物应旅游业而生,既是对过去生活的模拟,也有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碰撞之后产生的新的惊喜,但其货物基本是良心之作,价格公允,质量保证。鳞次栉比的小楼沿青石板小巷相对而出,近在咫尺,左邻右舍推开花窗就可以近距离搭话交心的,是吴侬软语,是明媚而柔糯的。而临水的后阳台,是可以喝茶喝酒,看乌篷船来来往往的风景的。西街的建筑本质上是市民文化的投射,沿河而筑,俱是结实而不乏精致,是小家小户过日子的心思。是现代人一见倾心的“小筑”,不是“巨构”,正像是沿楼脚流淌的小溪,是荡漾的清流,不是激荡的洪波。当然也有“西园”这样大户人家的别业,曲径通幽,兰花暗香,当是功成身退的巨商大贾倾其余资打造的世外桃源。但其精致和奢华也是内敛的,不是暴发户的心态,是西塘小镇留下的惊艳的一瞥,和西塘小镇那些姿态略异、气质娴静的沿街小楼一起,慢慢地一心一意地要把日子过老。

  所以和西塘小镇结缘的永远是那些非常平民化的食谱,清蒸白水鱼、老鸭汤馄饨、荷叶粉蒸肉、麦芽塌饼和一坛酿制多日的桂花酒。就地采取食材,用心用意去烹制,终于把漫长的光阴过成自己梦想的样子,清淡、绵长,不乏后劲的。因此,连西塘小巷里小人物的绰号也是与平民的食物相关的,叫“红烧猪头”和“小蹄髈”。(西塘作家汤雪华小说《红烧猪头和小蹄髈》)

  说是初见西塘,其实梦里已与她相见千回。这陈年旧梦一般的灰与白,这点缀水面街角的红与绿,这绿苔与梅花交缠的气息,这南方温润潮湿的气候……且在石皮弄幽暗的酒吧里,听酒吧老板弹奏一曲流行歌。待来日归去,再执起丢弃多日的狼毫,书写这西塘旧梦和新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要闻
   第06版:话题
   第07版:生活
   第08版:绿岛
初见西塘
草垛(国画)
在明明德,在永德
码头人家(油画)
短诗四首
掏鸟窝
崇明报绿岛08初见西塘 2019-08-28 2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