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写卷首语的时候。这一次,我把自己关在城市的一栋宾馆里,就着窗外林立的高楼,抽完了半盒烟,喝完了一整杯白开水,看完了新一期的所有文章。每一次寻找主题与灵感,我都会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与崇明岛不一样的环境里,因为我总是想跳开长期生活工作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高度、纬度、文化背景下,回过头来省视她,用比较美学的方法,安静地、放松地、自由地回顾、欣赏、提炼她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很多崇明人,也包括我,是看不大清楚崇明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岛外过来的人,或是异地任职领导,或是外地工作的家乡人士,或是返乡的社会精英,他们就能一眼看出崇明岛的独特品质和内在禀赋。就像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的,但容易看清楚镜子里的自己。就像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诚挚的朋友却能中肯地一语道破你的硬伤和毛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地下钻石和矿产与原住民眼中的地上庄稼和野生动物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价值。
窗外到处是火柴盒一样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密密麻麻的楼房,树木像苔藓般的星星点点,车辆像蜗牛一样地徐徐挪动,人如蚂蚁一般在地下地上钻进钻出。难以想象,城市假设没有了星巴克和灯红酒绿,人整天排队生活在这样逼仄的空间里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来就是为了占领更大空间而活着的,自由地呼吸、撒野似地奔跑、亲近大自然,心情的驰骋比什么都重要。我一直认为,愚公移山并不是因为眼前的大山挡住了出路,而是遮住了视线和眼光。
在国际大都市的边缘,有这样一个广袤的大空间现在已经实属难得,不光是身体能够自由地打滚,而且思维也能自由地奔放。自由精神在这里大放异彩。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种田、创业、生活、运动甚至发呆。无用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我一直理想一种“庄子乐园”的生活,把自由和无用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了。
复旦把精神思想定位于“自由”和“无用”,我理解主要是学术层面的,它要求学业的研究既专注又广博,既讲究应用又侧重触类旁通。我想崇明岛的“自由”和“无用”,既是空间维度的,又是思想高度的。“自由”的是诗和远方,“无用”的是点石成金和化腐朽为神奇。
这一期《风瀛洲》杂志,介绍了一批崇明出生的社会成功人士,虽然我与他们素未谋面,但我深深折服于他们的“自由”和“无用精神”。他们中有岛外商界精英,有港台演艺巨星,有海归高科技创业者,有新型农民,也有创意民宿的主人。无论是在世界各地,还是回归崇明创业,他们的故事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1400年崇明风起云涌。这片年轻的土地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生态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花博会机遇下的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大会正在号召各路神仙大咖支招献计,“自由而无用”的思想将源源不断地在这个神奇的岛屿上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