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联外引:崇明教育内涵均衡之道
△崇明集团式办学分布图
△教育联盟内师生互动
△集团内学生一起野外写生
△今天行动共同成长
△崇明与静安签约
△崇明与黄浦签约
△岛内外学生一起走进高雅艺术
△新优质群内现场听课
  □区教育局供稿

  农村学校布局离散度高、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师资面临结构性缺编与老龄化、农村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崇明直面教育内涵均衡化发展路上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持续追求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化水平。追求的不仅是面向未来、城乡无差别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配置,更是内涵发展上的优质均衡,形成了市级规定项目与区域特色策略协同并进,“内联外引”的均衡化举措。

  “内联”机制

  让优质均衡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双联工程”点对点缩小城乡差距

  “双联工程”是指“结对联动·联体评价”工程,是通过城乡学校点对点的结对联动,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差距的均衡化举措。崇明自2009年以“自愿组合”与“城乡结对”的原则开始实施第一轮学校间“结对联动·联体评价”工程,并将该项目作为新一轮校长三年任期目标的重点项目之一,实施年限与新一轮校长三年任期同步。

  “双联工程”创新之处在于评价先行,且是发展性评价。教育局在推行“双联工程”时,首先制订《崇明县学校“结对联动·联体评价”教育发展实验项目考核评价标准》,做到了制度先行,行动在后,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与导向作用。其次,在联体评价中,更注重的是发展性评价。对相对低位学校的评价着重考察教育理念有没有更新,教学行为有没有优化,教育质量有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对优质学校的评价着重考察在办学理念、师资、课程、管理等方面向相对低位学校提供帮助,有没有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双联工程”使区域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实现了强弱互补,使各自取得相应的发展,更有效地激发了学校之间结对联动的自觉性。不少校长主动向教育局提出了加入“双联”工程行列的要求,更有不少校长在评估自身优势与不足外,主动与市区或本区的优质学校建立非正式的结对联动关系,使结对联动从牵线搭桥型向自主结合型转变。

  (二)“学区化集团化”集群式优势互补

  其一,崇明的“集团式办学”是指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或相近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而形成一个教育集团,一个法人,两个或多个校区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办学方式。自2011年开始先行试点,成立了东门中学、东门小学、莺莺幼儿园三大教育集团。目前我区中小幼共有八个教育集团,集团内校区间在学业质量、课程构建、师资专业素养等方面差距不断减小,在文化融合中形成一个整体,有力提升了城区与周边的均衡化水平。

  其二,构建两大教育联盟,推进学区内的均衡化水平。在崇明岛中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初中“城北片教育联盟”,弥补八所小规模学校单兵作战的劣势,活化小规模学校超编的教师资源,有效整合各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人员流动等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进的新局面。在横沙岛构建中小幼跨学段教育联盟。横沙岛上的中、小、幼位置紧密相邻,实践跨学段联盟的学区化办学,在特色课程、创新实验室、师资研训等方面探索三个学段贯通的发展模式。

  其三,构建教育联合体,创新学区化办学模式。不断完善特色教育联合体,依托“陶艺”特色教学联合体、乡土课程联合体等特色发展联合体,实现校际之间“均衡+特色”的发展目标。

  (三)“跨校教研联合体”均衡师资专业素养

  根据崇明三岛地域广、学校离散程度高的特点,崇明组建了由区级骨干教师领衔的一百多个学科跨校教研联合体。这一教研平台的搭建,激活了区级骨干教师的责任感与智慧,也给更多的教师参与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并展示自我提供了可能,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均衡化发展。如学前教育学段的绿色教育共同体,农村幼儿园自发自主因地制宜开辟园内种植园(角)、依托社区资源设立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家园互动种植爱心树、定期组织开展绿色教育主题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制定了活动章程、明确了团队研究目标和园所个性发展方向。共同的愿景凝聚着团队的智慧,让这个本是民间自发组建的共同体成长为一个极具感召力和生命力、倍受关注和扶持的研究团队。

  (四)“今天行动计划”成课改风向标

  什么是“今天行动”?它是崇明在2005年开始推进的一个区域性教育项目。顾名思义,为了孩子的明天,从现在开始行动。2011年,以上海市实施小学“快乐活动日”为契机,深入推进第二轮“今天行动计划”,以小学生基本道德、学习和兴趣技能这三类基本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从2005年至2010年,崇明以“十个道德好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讲一口普通话”、“写一手好字”、“人人会一种乐器”等5个项目为抓手,在小学区域推进“今天行动”,形成了一定区域影响。在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崇明教育如何主动顺应高起点“生态岛”建设对“新一代海岛市民”培养的现实需求,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深入实施素养教育应是良好解答。从2011年9月至今,教育局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以“快乐活动日”为重点,以“快乐养成基本素质”为核心主题,整合推进新一轮“今天行动计划”。

  “今天行动计划”承载着泥土芬芳,成为崇明教育的课改风向标。内设的项目多样化,有区级指定的普适型项目,也有学校自主项目。区指定项目也叫“四五六行动”,是指培养“四好学习品质”、开展“五大道德行动”、锻炼“六项兴趣技能”。四年来,崇明教育收获了扎根泥土的生机,学生道德素养、兴趣技能、学习品质等基本素质有了比较全面的提升,孩子们收获了多元的快乐体验,提升了“绿色指标”。教师和学校的课程理念与行动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快乐活动。裕安小学,成为上海市乡土课程基地,开发了70多门微课程,建立了种植园、养殖区、乡之韵系列体验馆等基地。“今天行动计划”,在2012年上海市小学课程与教学会议“区域经验”案例征集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市“快乐活动日”方案征集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并在2013年上海市首届小学校本课程展中获好评。而且,市级以上学生竞赛活动中,崇明孩子的竞争力在提升。

  “外引”智慧

  从“被带着走”实现“自主地跑”

  (一)委托管理“核心技术”的移植与创新

  上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作为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从2007年至今整整十年,崇明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崇明的十年托管之路,从“文化排异”到“文化移植”,再到如今的“文化融合”,从碰撞到融合,从移植到创新。这五轮中,崇明共有29所中小学接受市优质学校的托管,有46.7%的中小学受惠于委托管理,9900多名学生和1700多名教师也直接获益。

  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崇明积极思考如何将市区优质学校的“核心技术”进行本土化移植与创新,从而真正产生长期效应。例如,第四轮委托管理中,虹口的红旗小学将“星级教师机制”移植到崇明育才小学,育才小学积极借鉴内化,形成教师主动发展自己专业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真正复苏了百年老校育才小学自身的造血功能;崇明庙镇小学移植创新了虹口凉城三小的师生“科体节”,师生同台展示,并且向家长与社区开放,在展示中坚定作为“庙小人”的自豪感;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将成功教育理念植入崇明堡镇二小,让年轻教师走出“生源决定论”的误区,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尝试成功,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的成功。

  委托管理在崇明原有的教育生态中输入了新的资源,带来了崭新气象,营造了先进的教育环境。委托管理对崇明学校的帮助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从制度到文化,从管理到研修,从课程到课堂,从学生到教师,学校办学品质整体提升,部分学校跨入了新优质学校的行列。

  我们也在委托管理中思考从“经验移植”向“自主发展”转轨,并实践创新具有崇明区域特色的均衡化策略,真正激发出崇明学校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从被带着走到自主地跑,直至独立并创造性地奔跑。

  (二)静安黄浦合作项目办学境界的开阔与提升

  从2012年至今,崇明基础教育依托黄浦、静安的专项经费与教育资源的大力支持,在校际合作结对、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前教育优质品牌、队伍建设的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开阔了崇明学校的办学视野,提升了办学的境界。

  其一,引入黄浦静安优质教育品牌。崇明教育局在市教委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邀请黄浦区、静安区优质学校委托管理崇明的新校。静安区的南京西路幼儿园托管了崇明新城幼儿园,静安区一师附小托管了崇明江帆小学,这两所学校2016年已经开始招生;还有在崇明东滩地区由思南路幼儿园和上海实验学校分别托管两所新校,将在今年开始招生。我们期望以“名校+新校”的办学模式,创建崇明教育优质发展的新典型。

  其二,集聚力量攻特色。在与黄浦静安学校结对学习中,大部分学校以核心项目引领,取对方学校的特色、特长,与本校的教育实际与三年发展目标相结合,集聚力量攻一点,从深度与效度上下工夫。例如,崇明实验幼儿园结对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以“游戏中心”为主题活动,并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指导和网络教研等形式提炼问题,发动教师开展针对“问题”的教研;扬子中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东门与实验中学以校本教研为核心项目;正大中学以社团活动为主;西门小学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虹宝幼儿园以精细化管理为主。

  (三)“新优质群”教育本原的坚守与践行

  2012年在市教委启动“新优质学校”项目的引领下,崇明教育局制定了《崇明县区域推进“创建新优质学校”项目实施意见》,全面开展“新优质学校”的创建活动。

  2012年9月—2015年6月,首批区“新优质学校”创建。经市专家组评选、局审定,确定首批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学校(小学9所;初中10所)。东门中学、明珠小学为市级“新优质学校”创建单位。在梳理首批区级新优质学校创建经验基础上,发掘与提炼学校样本经验和示范案例。2015-2017年,依托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学校(崇明有四所入选),成立区“新优质学校”项目学校,聚焦“主动·有效”课堂、关于作业“增”与“减”的思考与实践、以校为本的绿色指标质量评价改革、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项目,统筹合作,充分激发学校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形成新优质学校教学生态圈。

  “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对于崇明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有着更加特别的意义。崇明的学校没法挑生源。正如国家督学尹后庆先生所说:“新优质学校”是最接近教育本原的价值回归。崇明区义务教育学校直面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不断出现的难题,尽力守护好每一个在校的孩子,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崇明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校长不惧地域偏远,不受外部诱惑,坚守在农村学校的讲台上。他们也许都称不上名师、名校长,但他们却在每一位农村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位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在我们这些“新优质学校”里奠基。因此,崇明“新优质”学校经过多年的创建,遍及9个乡镇,形成新优质教学生态圈。每一所学校不挑生源,不推客观原因,积极发挥自身办学的主动性,在内涵发展的攻坚领域大胆探索,用心实践。目前,崇明区一大批农村普通学校不仅在学业质量上有所提升,而且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激发孩子的自我成长之路、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探索出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路径。

  通过“内联”机制,“外引”智慧,关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多渠道激活各种教育资源,崇明学校不仅在课程执行力、凝聚力、认同感方面得到大力提升,而且也培育了深层的认知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而制度带给我们的是可持续的发展与变革,不断促使我们持续探索教育公平、均衡、优质的终极追求,反思“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内在本质、运作逻辑和价值真谛。这就是崇明教育不断追求优质均衡的“大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常青树
   第08版:绿岛
   第09版:人物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公益广告
内联外引:崇明教育内涵均衡之道
崇明报专版04内联外引:崇明教育内涵均衡之道 2017-04-05 2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