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崇明
“张大帝”,远去的民俗符号
  □郭焰

  崇明方言中形容一个人邋邋遢遢、不爱整洁,有说:“格人着得来像张大帝,哩啰啦啰。”形容小孩子吃饭时桌上、地上、身上、满嘴满脸到处都是饭粒、菜汁,祖父母辈往往就会带着责备的口吻说:“看(看)你吃(得)来像张大帝!”前者往往带有贬义,而后者看似嗔怪孩子却又体现了祖辈对孙辈的怜爱。

  那么,“张大帝”究竟是何方神圣?“张大帝”信仰在崇明的传播情况如何?为什么要用“张大帝”来形容糟糕的个人卫生?

  张大帝信仰主要流行于苏、浙、皖、赣、闽等地区,是一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被称为“禹后一人”、“江南大禹”。

  最早记载张大帝故事的是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广德王开河为猪形》:“广德军祠山广德王名渤,姓张,本前汉吴兴郡乌程县横山人。”然后记述张渤化猪形役使阴兵疏凿河渎,请夫人送饭,又不要夫人送至工地,只以鸣鼓三声为号,渤自至用饭。一天夫人将米饭遗落在鼓面上,有乌鸦停在鼓上啄食饭粒,渤以为是夫人送饭,走去用饭却发现只是乌鸦在啄鼓。等到夫人真正来送饭鸣鼓时,渤竟不以为意。夫人将饭送到工地,发现丈夫正变成大猪在驱役阴兵开河。渤看见夫人,来不及变回本身,羞于见夫人,便躲到广德的横山顶上去了。百姓在横山顶上立庙纪念为民治水的张渤,故而横山也被称为“祠山”,后来张大帝也被称为“祠山神”、“祠山大帝”。张大帝因为开河治水,做了有益人民的事,被世人尊崇祭奉,延续了1000多年。全国现存有1000余座祭奉张大帝的庙宇。

  人们祭祀张大帝,最主要是祝祷祈雨。据记载,在梁代和唐代皇室分别组织的两次祈雨活动中,张大帝充分显示了他的“神迹”。张大帝的原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龙图腾崇拜,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最初形象是“猪首蛇身”;另一人物原型则是大禹,因为《广德王开河》的故事与《大禹治水,涂山氏飨食》的故事如出一辙。总之,张大帝是一位人格化了的民间“水神”、“猪神”。

  梁代时,张大帝作为广德的一位小神,被称为“张大郎”,在唐、五代十国时期不断得到不同封号,其地位也随之上升。到南宋时得到最高级别的封号“正祐圣烈真君”,成为显赫的大神。由于宋皇室的提倡,南宋都城临安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大帝诞日)至十一日连续4天在西湖周围举行一系列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以庆祝张大帝的诞辰。

  元代以前,历朝帝王没有给“张大帝”封过“帝”号,民间一般称之为“广德王”、“张王”。元代后,民间大多以“张大帝”称呼之。一则蒙古人入主中原,初沐华夏文明之风,于礼不求过苛;另外,则是蒙古人对各种宗教秉持兼收并蓄的精神,宗教环境相对宽松,故而对民间信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此,“张大帝”这一称呼最终定型,并广泛地传播开来。

  崇明的张大帝信仰,正是发端于元代这一大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之下。

  明代正德《崇明县重修志》卷九·古迹记载:“祠山大帝庙,在后州前,今迁县治之东。”“后州”指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崇明州北迁一十五里的“新州城”,“县治”指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崇明城治北迁十里许(“二迁”)的东沙秦家村的县城,其地均已几番沧海桑田。现在的崇明已无祭祀张大帝的庙堂或遗址,民间也没有祭祀张大帝的宗教活动。现存历代编撰的《崇明县志》中,以上关于张大帝享祀崇明庙堂的文字是唯一的纪录。

  这仅有的关于崇明的张大帝信仰的15个字的记载,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

  一方面,我们知道在元、明两代崇明曾有过祭祀张大帝的庙堂。崇明先民大多来自江左浙右及江淮间,现崇明土著多数自认其祖先从句容迁徙而来。句容有众多张大帝庙(祠),见于史料及实迹的至少在10座以上,规模最大的为张庙,还有张渤墓的故事,民间就把张渤张大帝当做了句容人。在宋、元、明各代的易代之际,先民为躲避战火,移居崇明诸沙的同时,带来了张大帝信仰,因为张大帝是一位能保佑丰收、带来福祉的神祗。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至迟在明代中期以后,崇明的张大帝享祀庙堂已不复存在,故将之列入“古迹”条。崇明四面环水,不乏充足的水源,一般气候条件下,得免自然灾害;崇明孤悬江海间,少受大陆上的战乱波及,百姓生活较为平静。原先移民带来的张大帝信仰渐渐地失去了生存土壤,等到祠山大帝庙随秦家村县城一同坍没,便不再重建。相反,妈祖(渔神)信仰,据称能保护渔民安全从事渔业生产,直到今天崇明还有天妃宫、天后宫等庙宇。再如猛将庙神(蝗神)信仰,清朝末年崇明还有大型的民间祭祀仪式和群众活动。

  现在有的地方出于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争相开发“张大帝”的历史文化资源。当然,认知并不等于认同,这和原先的民间信仰不是一回事。而在崇明的情况是,张大帝因为早先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其庙堂随着秦家村县城一同坍没,历马家墩县城、平洋沙县城,以至长沙县城(现在的崇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再没有被重视、重建过,作为一个民俗符号,“张大帝”处在百姓生活的边缘,并且正逐渐退出我们的习惯用语。不过,也正因有“张大帝”们的存在,才使崇明方言更丰富、生动、有活力,这是崇明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人物
   第05版:生活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公告
   第08版:绿岛
退休两年记
㨊下巴 䈆 服拉
“张大帝”,远去的民俗符号
摄影作品《哈姆雷特的城堡》
以诗兑字两扯平
篆刻作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崇明报绿岛08“张大帝”,远去的民俗符号 2017-03-01 2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