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乾嘉年间已成为崇明岛上大型集镇的大椿镇,位于今竖新镇大椿村境内的湘见港东边、四号横河北侧,有东西向朝南街道,长400多米;还有在东西向街道东部有南北向朝东街道80多米。因当时镇区东边有一棵大椿树,故名“大椿镇”。
大椿镇由沈大有(商号)大家族创建,街面市房至四号横河有近20米宽的街道,便于商家堆放货物,由沈大有儎船装卸运输。沈家住在镇区中段的三进两院大宅,祖孙七代单传,解放前夕第七代孙叫沈荪侯。沈大有是崇明岛内外有名的大财主,在崇明、海门、启东、上海等地拥有土地四万亩,房屋千余间,股票千余股;在大椿镇长年雇用店员、账房、长工、丫头等200多人。大椿镇上大型商号除由沈家独资经营外,镇区东部以吴姓商家为多。
上世纪30年代,大椿镇相当繁荣,镇区有南货店,京货店、酒店、茶馆店、中药店、木行、粮行、鱼行、布庄等五十多家。除此之外,还有沈大有传统经营行业的崇明岛上最大典当,更有自沈荪侯曾祖沈龙辅起创办的养老院和育婴堂、上世纪初创办的小学、中学、现代化机械食用制油厂等……早上集贸兴旺,摊贩林立。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进驻沈大有大宅,沈家全家逃避上海,大椿镇街市萧条。1940年7月31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即竖河镇大烧杀后第二天,大椿镇也被日寇烧杀,共计被烧毁房屋300多间,杀害平民18人。事后虽经大力重建,但商贸集市大不似前。
上世纪50年代,大椿镇先后设有供销社、粮站、信用社及理发、缝纫等各类商业服务门店,市面较为热闹,早集市兴旺。60年代末至70年代,粮站、信用社等相继东迁至新兴集镇大新镇,镇上只有供销社经营南货、百货,另有药店、收购部等方便群众,早集市场逐渐衰落。80年代,大新羊毛衫厂建在大椿镇沈大有宅址,有100多名职工,大椿镇一度生意好转。乡政府为方便职工上下班,将通往大椿镇的四号横河北侧泥路,拓宽改造为砂石路,并安装了路灯。90年代随着大新羊毛衫厂的关闭和大新镇的不断繁荣,镇区商家逐渐东迁,集镇日趋衰落,早集市由100多人减少至数十人。2004年,大椿镇上只有一家烟杂店和理发店,早集市停止。
大椿镇上沈大有旁系家属于1907年创建尊时小学和1908年创建求是小学,都在镇区西部油厂东侧的乐寿堂。尊时小学后改为育才小学而迁至大椿镇东南一公里多的土地堂,这乐寿堂和土地堂就是今天竖新镇前竖公路西侧、四号横河南侧育才小学的创始地。乐寿堂内随即创建大椿小学。
1939年,由黄熙年在大椿镇镇区西部创建湘滨中学,师资力量雄厚,而在1940年日寇大烧杀中焚毁,湘滨中学遂迁至油厂废厂房,三年后停办。
大椿镇曾经既是崇明岛上的大镇,又是民国时期教育发达之地。如今都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