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党那一天
  □顾士松

  初想,大凡百姓过每一天都平平淡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向来如此,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仔细回首往事,你会发现有生以来有几天与往常不同,起着“质”的变化。比如上学第一天,上班第一天,结婚那一天……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令我更为难以忘怀的“入党那一天”。

  1959年8月,我从校门出来,调入新海农场参加围垦,年末进入农场党委办公室任文秘工作,为农场党委起草文稿。身在党委办公室却不是党员,常常引起他人的误解。一次,我和支部书记老刘同去局里办事,门卫老头见了我主动招呼:“老书记又来啦。”我忙解释道:“我还不是党员。”这种尴尬碰到不止一次。其实,这种窘况领导们也有。从工作看需要我,从政治上衡量又似乎不适合。原因在于我的家庭出身。在那个年代,我那梦寐以求的入党愿望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入党不为别的,只为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为农场建设和发展更多更好地做点事。往大处说为党的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改革开放后,情况有了转机,给每个上进的人创造了“只要给我公平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我凭自己的努力,先后得以提干、增薪、上大学,获得感油然而生。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想这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为农场为党更好地工作,才能受之无愧。但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实现,我依然被“家庭出身”问题拒之党的门外。人往往想得到却得不到时心里就越是渴望。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开放,改革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更为解放,家庭出身不是入党的先决条件。我们农场的“小环境”也随着改革的深化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领导十分关心我政治上的进步,鼓励我入党,并直接做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也注意自己的“短板”。终于,在1995年7月1日,我站在了大礼堂的主席台上,参加集体入党宣誓仪式,在挂有镰刀斧头的红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那一天,老父亲得知我如愿以偿地入了党,便从乡下特地赶过来,嘱咐我继续努力,好好工作,不要辜负组织上的期望。临走时对我说:“士松,是爸爸的家庭出身问题影响到你现在才入党,你不会怪爸爸吧”。父亲一脸愧疚的表情令我终身难忘。

  经过严寒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长期渴望入党的我倍感成为党的一员的珍贵!珍惜转化为行动。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党员,一年以后我被评为新海农场优秀党员。退休以后我坚持学习,并时刻牢记入党那一天。(作者为原新海农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党龄20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把“认真”二字当作座右铭
入党那一天
那一天我无上光荣
修习党性之路
再回首,依然心潮澎湃
崇明报专版06入党那一天 2016-09-14 2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