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观点
纠纠“人情债”
不知何时起崇明人误把庆贺亲朋好友及邻里红白喜事的礼金称作了“人情”,且在后面加了个”债”字。其实这类礼金先人是称作“人银”或“门头”的,并不与“债”字搭界,有老谱话“人银不是债”为证。
再从理义上讲究:
“人情”是关爱是温暖是甘露,是人们维系亲密相处的根本所在,所以施人恩惠并非放债而承受也不属负债。又还债的准则是本金加息,而人情往来恪守的准则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可相提并论。
中国的庆寿、红白喜事等操办模式历史悠久,大致可从《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中追溯其源。很显然,这些模式、规模是上行下效的结果。其起兴于宫廷(皇帝、皇亲国戚),效行于京城(京官、大贾),流行于全国(地方官、有钱人),盛行于百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此风日甚。
平心而论,在亲朋好友及乡邻操办红白喜事时送上一份“人银”表示一下庆贺之意,不失为一种加固亲情联络友情的有效方式,所以能够数千年来长盛不衰。然而凡事都要讲个“尺度”,一过“尺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
由于“人银”的实质是表示祝贺,多少并不体现“人情”的厚薄,所以量力而行应该是送“人银”的基本准则。可是一些贫者为了脸面宁可举债也不甘比别人少送礼金,这类“跛脚驴子跟马跑”的贫者在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的当下日益增多,其对“人银”不堪负担。
中国的智者早已就人们的交往作过论述,庄子在《山木》篇中强调:“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唐代的薛仁贵可谓践行此说的一个楷模。
薛仁贵受封“平辽王”后,庆贺送礼者络绎不绝,他却只收下王茂生所送的两个酒坛。仆从发现坛中装的都是清水,薛却当众连饮三碗后说:“我以前贫困,常受王茂生接济,他本清贫,清水足显他的情意,这就是君子之交。”
快向王茂生、薛仁贵看齐吧!□作家 沈飞龙
让“人情”回归人情
“送人情”流风久远,是农耕社会遗留至今最有标志性的习俗之一。最初的送人情,除了在亲属和宗族内部强化亲情,在自然村落的民众之间传递情谊,还蕴含着对遇有突发之事人家的经济或物力上的帮衬。这对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组织的个体农民,彼此接纳,互相维系,在关键时刻抱团抗灾救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送人情”越来越背离最初的淳朴和美好。其变有四:一是送人情事由不断扩大。从原来的婚丧嫁娶、老人做寿、孩子满月,向着生病、乔迁、升学、升职等等,不断拓展。二是送人情对象不断延伸。过去仅限于亲戚、好友和近邻,现在则将远近村坊、单位同事、社会关系一网打尽。三是送人情规格的不断升级。从以往的几元几十元,渐渐提升到百元数百元乃至千元数千元。四是酒席水平不断提高。家里办的,几十桌流水席连开几天;请酒店办的,包下整个大厅。
送人情的日益奢靡化,对土豪不算什么,但对大多数的群众,却是笑在脸上,苦在心里。他们身不由己地卷入攀比之风,不管有无能力,硬着头皮提升自己的标准:上次你送我三百,这次我还送你五百;你请我酒店吃喝,我就不能在家里办酒;你请我吃一天,我不能只招待你吃一顿。更令人叫苦不迭的是,在某个重大节日前夕,请柬联翩而至。这使不少人不但尽数投入本月薪水,甚至还要挖肉本。送人情被迫“超负荷”的跟风,造成了不少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家庭矛盾,败坏了崇尚节俭的民风,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风气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人情已然成债。此债不可通融拖欠,便是向人告借也必得如期到位。这虽有深刻的客观原因,但也与一些人的好面子密切相关。为了面子,宁穷家里不穷场面,砸锅卖铁也要送人情办酒席。人情送得比人少、酒席办得比人差、或是人家请了不到场等等,都是认为很失面子甚至不要面子的事,会被人诟病为不做人。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很少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人情债陋习的盛行,与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大相径庭,与倡导节俭养德的时代新风尚格格不入。因此,扭转人情债陋习,建立健康的、富有文化意味和高尚情趣的人情往来社会交往新型模式,把群众从人情债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既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渴望。
让“人情”回归人情。
□市民 胡凯
基层声音
别让“人情债”成为新“大山”
近几年来,崇明农村地区婚丧嫁娶的“人情风”愈演愈烈,传统的礼尚往来被扭曲成一种“人人受害主动参与、家家痛恨又积极操办”的“人情债”,有群众形容这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一座新“大山”。在笔者看来,畸形的人情支出,不仅加重了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负担,还助长了搞攀比、铺张浪费的陋习,“物质化”了人际关系,也有违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更有损中华民族艰苦朴素、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此风不可长。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农村地区是熟人社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哪家都会有婚丧嫁娶。亲戚、朋友、邻里之间正常的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面子”作祟,攀比之风盛行,用于“人情消费”的开支越来越大,被陋俗“绑架”的人情交往演变成为一种人见人怕的“人情债”,变成经济和情感的双重负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改变陋习、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刻不容缓。
要把农民从变了味的“人情债”中解脱出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引导、规范,倡导简朴文明、健康节俭的文明新风。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发挥率先垂范和示范引领作用,自觉抵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县文明创建职能部门要牵头开展集中整治,形成新风规范,使礼尚往来走上良性轨道,让人情交往回归真善美的本意。
当前,本县正在大力开展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笔者认为,乡风文明当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各级基层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别让沉重的“人情债”成为农民头上的新“大山”。
□建设镇
敢向“人情债”说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之风现象盛行,订婚、结婚、乔迁、升学、参军、调动之喜,满月、过周、做寿、过世等等层出不穷,相互攀比,事情越办越阔,桌数越来越多,礼金越来越高,车队越来越长,花圈越来越贵,此现象不仅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易滋生腐败现象。
基层婚丧嫁娶办宴席等“礼尚往来”,是一种“传统风俗”,可以增进亲朋邻里的感情。然而凡事讲究适度,当“人情债”变相成为赤裸裸的金钱往来时,不仅增进不了人际感情,反而丢了人情,更丢了“节俭”风尚。
自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以来,全社会都在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着力培育勤劳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节俭养德是全社会的事,更需要引导基层、农村共同参与节俭养德行动。节俭养德应当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仅限于文明餐桌、绿色环保,更要从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树立“节俭心”,敢向“人情债”说“不”。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积极行动: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自觉树立节俭意识。各单位通过黑板报、显示屏、宣传海报(横幅)、新媒体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结合文明创建入户宣传做好破除陋习的宣传。同时,镇文明办联合镇文广站开展送戏下乡主题文艺演出,通过歌舞、小品、舞台剧、地方剧的形式,列举大操大办等反面例子,并通过讲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镇道德讲堂、桑榆志愿者宣讲团、百姓课堂通过开展倡导文明节俭专题讲座,让居民深刻了解中华文化主旋律,唤醒居民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在思想上遏制住“人情债”的不良风气,让文明节俭新风深入人心。
其次,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各基层单位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健全机构,制订章程;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限制“人情债”,重拾民间勤俭之风;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和法规,从制度上保障节俭风气的实现。对于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中违反规定的,给予谈话、整改、通报批评、免职等组织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最后,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动员群众。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发动五星级文明户积极参与,接受群众的监督,以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为突破,通过齐抓共管与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勤俭节约、文明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崇尚淳朴民风、端正党风政风,树立文明新风。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文化修养的提升,陋习必然会淘汰。然而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陋习的彻底摒除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减少“人情债”,关键要有颗“节俭心”。这颗“节俭心”,应当成为群众的行动指针,并真真切切付诸实际行动当中。
□城桥镇
不要被“礼金”绑架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是中国悠久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应该加以宣传和发扬。然而,在农村地区,以各种理由收受礼金的风气,扭曲了“礼”的内涵,本来增进感情、互帮互助的美德,却变了色彩和味道,究其原因是好面子,有种被“礼金”绑架的感觉。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破除人情债陋习。
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举办婚丧喜庆等个人活动,要注重精神人文内涵,注重情感的表达,不能将其物质化、形式化。要坚决反对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婚丧喜庆之事应厉行节俭,尽量控制宴请的次数、规模和档次,尽量减少邀请对象和范围,应不搞隆重仪式,不设豪华宴席,不用豪华车队,不讲排场。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要自觉除陋习,崇德守法、健康文明、勤俭节约。提倡婚事新办,用环保、生态、洁净的葬礼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不在沿街大道乱搭灵堂灵棚,不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和鸣放烟花爆竹,不在出殡沿线散撒纸钱污染环境。倡议在乔迁、祝寿、参军、升学、满月等喜庆事宜时,自觉抵制盲从攀比,做到不跟风宴请,不乱摆宴席,不随意请客,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模范引领,做好先进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自觉带头不铺张浪费,不滥发请帖,不大操大办,不借机敛财,做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要动员教育自己的家属及亲朋好友养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风尚,争做倡导社会公共文明新风的典范。 □新村乡
网友热议
以前,送“人情债”,是亲友们借一种方式,互相聚会叙旧,促膝谈心,相互交流,它富有深厚的人情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债”却变了味。水涨船高之下,为了使送出的人情不使受者失望,送者坍台,一年下来已是笔不小的开支。
□市民 张九州
当今的人情现象,特别是在办丧事时,因为有记账,常常会引来各种评论。一方面谁送的少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做人“呔般”、“坍糟肆”(吝啬、丢脸之意),受到舆论的贬责;另一方面谁家收到人情多,就会显得比较有面子,被街坊领居羡慕、夸赞。人情俨然成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价值判断的标的,因之工具性意义的扩大,导致情感性意义的削弱,实则已经本末倒置。
□市民 龚寅时
我觉得婚庆及丧事形式还是需要的,但范围和周期要缩短,送礼限于近亲近邻,平时老死不相来往的就不必通知和送礼,还有时间周期要缩短,婚庆和丧事干嘛都要摆场三四天?这根本没有必要,铺张浪费不说,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我觉得像城里人那样简化一点比较好!
□网友 yunzhi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倡移风易俗是必须的。适当的人情也是需要的,看病、结婚送点礼无可厚非。但当前崇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怎么让崇明致富,赶上周边区的生活,发展才是硬道理。
□网友 GONG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