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崇明报大学教授辞职,在崇创办首个国际双语学校——~~~
崇明报大学教授辞职,在崇创办首个国际双语学校——~~~
崇明报大学教授辞职,在崇创办首个国际双语学校——~~~
崇明报大学教授辞职,在崇创办首个国际双语学校——~~~
崇明报大学教授辞职,在崇创办首个国际双语学校——~~~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报大学教授辞职,在崇创办首个国际双语学校——
建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李海林(左一)和来访者交流

    □记者 丁沈凯

    翻开李海林的简历,这称得上是一个“成功学”的范例:国内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学校管理与教师培训专家,2006年出任上海市实验性示范高中洋泾中学校长,七年后,他又辞去校长一职,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课程与教学论教授、硕士生导师。在50岁的年纪,他本可以继续潜心钻研,在教育学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也可以安安稳稳,工作家庭两不误。但在体制内工作了30多年的李海林却选择再一次转身,这一次他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辞职时不给自己留退路

    2015年,投资方找到李海林,邀请他出任在崇明陈家镇新建的上海新世纪国际双语学校校长一职。辞去大学里的工作,去一所刚成立的私立学校任职?这对于一向特立独行的李海林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投资方为他描绘了一张美好的蓝图,但最终打动李海林的却只有两个字:“放权”。学校如何建,用什么样的课桌,上什么样的课程,招聘什么样的老师,他这个校长都有“拍板权”。李海林觉得,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去实践他的教育理想。“如果把50岁作为人生上下半场的一条分界线,那么上半场追求的是成功,下半场追求的就是意义。”李海林说。向上师大递交辞呈时,校方建议他可以不用辞职,而是以学校派驻的身份去任职。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给自己留退路,才能把事业干好。”

    他凡事都亲力亲为。在最初的设计中,学生宿舍没有独立的洗浴设备,李海林坚决否定。“没有洗浴设备怎么能让学生有在家的感觉呢?”教室里的书柜上有锁,李海林又摇摇头,“锁用来防谁呢,防同学?”寝室里的家具太多尖尖角角,孩子们碰到怎么办?教室里的门开开关关,会不会夹到手?

    楼梯转弯处的空隙有15厘米,万一孩子调皮把头钻进去怎么办?这些都在李海林的要求下进行了“人性化”的改进。做这些时他不像一个校长,而更像是一名工程监理。他说,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只需要每一个教职工都有一颗温暖的心。

    而他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在他看来,教育不光只是关注孩子分数的高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校长、教师的劳动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劳动,不是一个简单分数就能表现的。孩子快乐吗?孩子们有成就感吗?在学校的每一天、每一堂课,在学校获得的每一个分数,老师对他说的每一句话,给他们怎么样的感受?这才是学校和老师最应该关注的。”

    有些事只有教育能解决

    除了常规课程以外,学校还制定了许多特色课程。“心肺与创伤急救技法训练”教孩子们在遭遇意外时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果所有的学生里有一个孩子救治过一个人,那这门课程的开设就是值得的。”“宗教理解”课告诉学生不同宗教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让孩子们懂得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总是冲突不断,而其中最多的就是宗教冲突。有些问题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解决。”

    既然学校在崇明,自然也少不了许多具有崇明特色的课程。学生们会去东滩湿地考察,会在“工程设计与制作”课上将崇明长江大桥缩小1000倍,孩子们亲手造桥,比比谁的设计最牢靠。

    “一所学校,用一个统一的课程、规范和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的学校说到底是很容易办的。”李海林要办的是一所适应孩子的学校。孩子是各不相同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潜力,把他的优势、长处做到极致。一个数学只考20多分的孩子,在学校里却拥有自己的“手工坊”,陶艺、布艺、木艺……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李海林看来,体育是最顶级的人格教育,通过体育活动不光能强体魄,还能够磨练意志,完善人格。“体育比赛的过程就像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输赢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努力拼搏的过程。”于是,在李海林的要求下,学校不惜血本,室内篮球馆、乒乓球馆、游泳场馆、网球场、足球场等一应俱全,武术、赛艇、攀岩、马术、击剑等项目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好学校都应该在郊区

    一切似乎尽在李海林掌握,但也有出乎这个校长意料的。他没想到,自己清晨跑步时随手拍的崇明景致成了吸引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应该是上海空气最好的国际双语学校。”“孩子能够远离雾霾,在绿色的环境中成长还真不错。”家长们来学校和周边考察一番后,纷纷发出感叹。最初对学校远离市区、路途较远的担忧也被抛之脑后。

    而李海林却说,好学校本就应当建在远离喧嚣之地。他去国外考察,发现欧美国家的优质学校也都在郊区。“因为学校是社会的‘堡垒’,远离不良风气,给孩子内心种下善的种子,一个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正是办学的福地。”学校食堂的蔬菜也由学校周边的几个合作社供应,李海林特意去“暗访”过,绿色健康的种植模式让他很是放心。

    随即,李海林话锋一转,“崇明真的偏远吗?”他把这个问题抛给家长和记者。“我从崇明开车到浦东购物只要半个多小时,在市区开车半小时能走出去多远?”如今,李海林已将生活的重心全部转移到崇明岛上,崇明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他如数家珍。

    他计划在崇明买房定居,卖了上海的一套房,能在崇明买两套,住得比原来更舒服。“别看我现在声音洪亮,以前我可是老咽喉炎,嗓子沙哑。来崇明生活了一年,咽喉炎居然都好了。”李海林补充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人物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学生文萃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建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点赞“连环”正能量
遗失启事
文化传播吐芳香 志愿服务在路上
企业年度报告友情提示
崇明报要闻02建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2016-04-06 2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