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我曾经任教的中学适逢百年校庆,庆典那一天,我欣然前往。在校园里,我遇见了很多昔日的同事和学生,大家互相问好,不断地寒暄。有几位熟识的校友在一起闲谈,我也凑了上去。有人说,某某肯定会来的;但某某却肯定不来,原因是学校已迁址,旧日的风貌也荡然无存,面目全非的母校使自己的感情疏离了,所以就不想来了。我听了不免有点嗟叹、惋惜。心想,这样的心绪未免矫情,未免形而下了。
是的,国家已另择新址把学校的旧貌换成新颜。如今,放眼望去,新校园楼舍挺拔;图书馆、阅览室宽敞明亮;运动场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派。这样的沧桑变迁,如果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身临其境,一定会诗兴勃发,他写旧地遽变的名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至今为人称道。可惜我非诗人,遗憾的是为众多校友翘企等待的朋友没有来,古人说:“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如果不拘泥于某种莫名的小情结,他该不会漏却这段诗情。
校园里很热闹,但我不是来轧闹猛的,我是来顶礼膜拜。在地方上堪称名校的这方水土,曾经是我的衣食父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我没有理由不来,虽然旧貌已成云烟,但它的本份没变,形而上者谓之道,它的道没有变。从民国那位前清举人创立这所学校起,如今已传到第二十任校长,百年来天翻地覆,这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始终没有变,它的精神依旧,灵魂长存。
我是第十七任校长点名从他校调过来的。我早就知道入门后必然劳神费力,但离家近了,我当然乐意从命。那一年,我刚过而立之年;这一来,我就没有离开过。尽管期间有很多世俗的诱惑,我也不为所动。
羁绊着我的,确切地说,让我魂萦梦绕的是至今还在的两套书:《万有文库》和《丛书集成》。当我在学校图书馆的角落里第一眼看见它们的时候,整齐地装在两个书架上,我深深地为之震惊。它老了,还有残缺,但它竟然避过十年浩劫的风暴,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坚强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我也悄无声息地和它们对视着,王安石、范成大、陈师道、杨万里、苏轼、陆游……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书脊上映入眼帘,目不暇接之间,我突然想起清人查慎行的两句诗:“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是的,窗台上的兰叶年年绿着;室外的桂花正盛开着,推想而知,诗人的魂魄如天马行空,也在自由往来着。
眼前的这套《丛书集成》,扉页上端是书名,下端印着:主编者王云五。王云五何许人也?王云五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人,早年在上海做过教师,后来到商务印书馆,从学徒、助手做起,一直做到总经理,解放前去台湾,1979年以91岁高龄逝世于台北。据说《丛书集成》是出版界的前辈张元济提议编纂,所选丛书起自宋,到清末止,计四千多种。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得到知识界和教育界的高度赞扬,被称为“丛书的丛书”。
《万有文库》也是王云五先生编纂,1930年发行后,广受社会的好评,尤其为中小学界欢迎,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型现代丛书,收录国学基本著作、古代诗歌、名家文集以及多种自然科学著作和汉译世界名著计一千多种。
望着这些历史的遗物,我既惊奇又庆幸,它们躲过了战火、劫掠、焚毁,顽强地活到了今天,这不就是一代一代文明的灵魂吗?我仿佛听着、看着他们在低吟,在高唱;在娓娓叙说,在侃侃论辩。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人有两个世界:日常的经验的世界和灵魂的精神的世界。人在前一个世界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代代相传,它体现为物质生命的历史;而后一个世界中人的精神活动,人的自由灵魂有着比物质生命更长的历史,它甚至超越时代和地域,比前者更伟大更具永恒性。
《万有文库》和《丛书集成》记录的正是前人在这两个世界中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生命活动。从此,我一个一个地访问他们;仰望他们,向他们请教,请他们释疑;白天,我常常在窗前和他们一起作精神的漫游;夜晚,我常常在灯光下聆听他们的长谈。我日益感到生命的充实,命运注定我不会离开他们。一晃二十六年过去了,退休的站点到了,命运不得不让我暂时和他们告别。幸运的是我还能时常去拜访他们,我离不开他们的传道和解惑,宋人的诗话;元人的杂剧;明人的逸事;清人的笔记,如若离开他们,我的灵魂何以自由?精神何以振作?他们是我生命的源泉啊!
此情可待成追忆,每当我合拢书页,轻轻抚摸它们的时候,我的思绪就会飘向远方,不知百年传承中的民国时期哪一位校长把它请入校门的。这位校长肯定是目光远大,含英咀华的人物,他让我肃然起敬,他和王云五先生一样,是历史年轮中的一环,他们不但自己参与了历史的、文明的吟唱,也让我们从中汲取生命的元气和灵魂的激励,让我们的生命在和前人的跨时空的心交神游中,时时得以更生,让这种精神活动绵绵流长,即便在百年校庆后,仍然永葆青春。
记得漂泊游吟诗人荷尔德林因乡愁写过一首哀歌《回家》,海德格尔在解释“回家”时说,“回家”就是回到本原的近处,本原是什么?本原是父母之邦。我在前面说过,百年老校曾是我的衣食父母,演绎一下,这老校不就是我的本原近处么?不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么?!对于一个校友来说,“母校”不就是他的本原么!
所以,百年校庆,我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