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忠平
都是以前农村下用的一种取暖用具。在我们这辈人的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烘缸与汤婆子来取暖。因此,烘缸与汤婆子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还是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的。回味用烘缸与汤婆子的那段岁月,既有一种怀旧,又有一种感慨。
烘缸的“学名”应该叫暖手炉,因大多数都是铜制的,故也叫作暖手铜炉,但由于铜制的价钱比较贵,有的人家为了节俭,便购买稍稍便宜一点的铝制品,不管是铜制的还是铝制的,我们乡下人统称为烘缸。烘缸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下面是盛放暖灰的缸体,上面是一只布满密密麻麻小洞洞的缸盖,加上一根拎攀。整个烘缸的结构就这么简单。
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总觉得农村里冷得要命,而唯一可以用来取暖御寒的就是这种烘缸了。烘缸的取暖原理很简单,就是把暖灰烬放到烘缸里,盖上盖子,一会儿就会发暖。一般准备要利用烘缸取暖的时候,我们就尽量烧“硬柴”,如棉花杆、玉米芯、废木炭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一块一块地用铁火钳夹到烘缸里,烘缸就立即暖了起来,而且暖的时间相对较长。要是烧的是“软柴”,通常指稻草等余热短的柴,就只能用一块土抄板将灰烬抄进烘缸里,但这种方法取暖的时间相对较短。那个时候家里大多穷,哪里会有很多的“硬柴”,没有“硬柴”就只好用“软柴”,反正放入暖灰的烘缸暖暖手暖暖脚,毕竟也算是一种十分奢侈的享受了。记忆中烘缸还能用来烘手帕、手套、袜子、鞋垫等小物件。遇上气候不好的时候,这还是一个绝佳的替代阳光晾晒的办法。烘缸还有一个十分普遍的额外功效,那就是可以用来烤零食。当发烫的灰烬刚刚放进烘缸的时候,我们如若将花生、蚕豆放在烘缸里,掌握好火候,再把花生或蚕豆取出,便可以吃了。用这种方法炮熟的东西还觉得特别香,特别可口。
那时我家里穷,我用的那个烘缸是铝制的,而且年代很久了,有点坏了,盖子上面的小洞洞有的地方已经掉了一点,两三个洞洞连在了一起,使用起来要格外小心,弄得不好,灰烬会从盖子里掉出来,碰上手或脚会很容易被烫伤。但是我还是对这个坏了的烘缸很有感情,因为它经历过多少个冬日,温暖过祖辈和一代代人的手,祖先的温暖似乎也保留在了这烘缸里了。后来,父亲总算积攒了一点钱,买了两只崭新的铜烘缸,但那个时候基本已经不再用来取暖,而是作为两个姐姐的嫁妆。因为在我们农村,女孩子出嫁是不能没有烘缸作陪嫁的,可见,烘缸是怎样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
再来说说汤婆子吧!先说说它那有趣的名字,一个普通的取暖用具为何取了这么一个乖乖的名字?原来“汤”在古代汉语中指滚水,而“婆子”则戏指其具有陪伴人睡眠的功用,所以古时也称妻子为“老婆子”。
汤婆子也是一种十分普通的家庭取暖用具,里面充满热水后放置于被窝里以提高温度。它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汤婆子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一般为小南瓜形状,小口。灌足热水的“汤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
汤婆子的用途明显要比烘缸来得少,除了取暖,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而且汤婆子似乎也没有带给我们这些小孩子有趣的片段。相对来说,和烘缸相比,感情肯定要淡些。汤婆子的造型也难看,矮塔形的,扁扁的,拎攀也小得刚好伸进几个手指头。但汤婆子的使用较之烘缸可要方便多了,拧开盖子,将开水灌入里面,再拧紧盖子,就可以暖手了。它和烘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放进被窝里,而烘缸不行,危险性大,容易酿成火灾,汤婆子就安全多了,放进被窝里,直到天亮,也无需防备,只是时间一长,随着里面开水的逐渐冷却,汤婆子也不像初期的时候那么暖和了。
不管是烘缸和汤婆子,都已被人们冷落了好多年,随着热水袋、电热毯甚至是空调的普及,烘缸与汤婆子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印记。如今想想,那样的时光虽然艰苦贫乏,却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如果你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那么我一定相信,那个带着亲情的烘缸与汤婆子,不免会有一份牵挂、思念和感伤,那份温暖的亲情像暖流一样传遍全身,让这个飘雪的冬夜不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