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艺术的遐想
  □叶振环

  让一名五零后谈对读书的理解,实在是一沉重的话题。由于文革开始后的“自然辍学”,笔者被逼离开了教室和老师,连初中文凭都无法拿到。十年动乱被剥夺学校读书权利的惨痛经历至今仍令人胸闷不已。尽管后来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依靠业余时间不懈发奋地努力读书,按层层书面考试答题的严格程序,总算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凭,但每每想起无书读的伤痕年代依然心有余悸。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求学者,争取课堂正规的教育固然重要,但重视业余读书,特别是懂得读书的艺术尤为重要。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享受,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嫉妒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而言,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谈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大量时间去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所以,我认为读书和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读书和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兴趣,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有过类似精辟的论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养分,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然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到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在封建时代如《圣经》之类的必读书,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五十以学《易》。”说的是人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以及他成熟的智慧,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和宣扬,但实事求是地说,一个读者在文字和思想均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是难以从中受益,更难谈欣赏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悦读
   第08版:绿岛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2版:风采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我离民国有多远
崇明老白酒中的珍品
读书艺术的遐想
糖炒栗子来了
绿浪怀玉 摄影
崇明报绿岛08读书艺术的遐想 2011-12-21 2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