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百姓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王钰君,现任县文化馆艺术总监,自1978年进入县文化馆以来,曾先后担任文艺组长、辅导部主任、艺术总监,并兼任县创作中心戏剧创作组组长、上海舞蹈家协会会员。 1978年以来,他三十几年如一日,凭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职尽责。30多年来,他不仅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崇明农村文化面貌的变化,也为群众文艺事业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艺术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中,他30多年的光阴,为艺术所独占;他的生命,也注定为了艺术而绽放。~~~——记崇明群众文艺工作者王钰君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钰君,现任县文化馆艺术总监,自1978年进入县文化馆以来,曾先后担任文艺组长、辅导部主任、艺术总监,并兼任县创作中心戏剧创作组组长、上海舞蹈家协会会员。 1978年以来,他三十几年如一日,凭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职尽责。30多年来,他不仅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崇明农村文化面貌的变化,也为群众文艺事业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艺术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中,他30多年的光阴,为艺术所独占;他的生命,也注定为了艺术而绽放。
生命为艺术而绽放
——记崇明群众文艺工作者王钰君

▲手再举高点

▲编排节目“土布秀”

▲要面带微笑

▲和演员交流心得

▲身体要有柔韧性

▲担任建党90周年文艺专场演出总导演

  □记者  邱月兮  摄影  张峰  实习生  石思嫣

  我对崇明饱含深情

  第一天排练,他在台上舞姿优美,演员们在台下不以为然。他教得满头大汗,演员们窃窃私语。每每回头,他都发现演员们三三两两站着“看热闹”。

  王钰君不是崇明人,却对崇明这块土地饱含深情。1978年,转业的王钰君随父亲来到崇明,自从踏上了这片土地,他就没有想过离开。从部队文工团到县文化馆,王钰君感到有些不适应。“我原来在部队里,跳的是芭蕾舞;到了崇明,面对的更多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众。” 

  在表演唱《我们的铁姑娘》排练过程中,王钰君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崇明老百姓的艺术兴趣。刚拿到剧本,由于职业的习惯,王钰君把舞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一天排练,他在台上舞姿优美,演员们在台下不以为然。他教得满头大汗,演员们却窃窃私语。每每回头,他都发现演员们三三两两站着“看热闹”。他心里委屈,觉得自己跳得挺好,却没人欣赏。演员们心里不服气,觉得这个老师跳的东西老百姓肯定不感兴趣。王钰君回去反复琢磨后恍然大悟:崇明老百姓喜欢的是表演唱、沪剧等贴近生活的表演形式。既然是表演唱,当然应以唱为主,跳舞只是陪衬。原来艺术也需要“接地气”,要深入生活,不能想当然。 

  为此,他主动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脱产学习戏剧编导、创作专业,潜心研究理论。同时抓住一切机会深入群众,以此创造出更好的群众文艺作品。学成归来的王钰君创作出了《推虾乐》、《捉蟹》、《放心吧,儿子》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作品,有些还获得了国家级、市级的荣誉,他本人也多次获得“上海市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优秀个人”、“上海市世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业务出众的王钰君吸引了业内同仁的目光。曾经有好几次,有人千里迢迢赶赴崇明,“好言劝说”,想要把他“挖”走。他婉言谢绝“崇明是我的家,是这里的一草一木让我取得了如今的成绩,离开了这里,我就没有了创作的源泉。”这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却折射出一名群众文艺工作者内心最深沉的坚守。

  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骂人不免伤了面子,但在王钰君心里,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习艺术的态度。“学就要有个学的样子,嘻嘻哈哈是对艺术的不负责。”

  王钰君有些倔强,对待艺术尤其较真,有时候像个“痴子”,为了艺术不顾情面。“他眼里容不得沙子!”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有一次,王钰君给一组老师排练节目,老师们一直在“谈笑风生”,台上的王钰君心里很不是滋味。忍了又忍,暗示了好几遍,台下依然“谈性正浓”,王钰君顿时火冒三丈。都是文化人,骂人不免伤了面子,但在王钰君心里,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习艺术的态度。“学就要有个学的样子,嘻嘻哈哈是对艺术的不负责。”在他心里,艺术是神圣的。他的学生张小林对记者说:“王老师对每一个素材都要修改几十稿,每一个动作都要练习不下五十次。” 

  2010年崇明县“大学生村官”演出,邀请王钰君担纲总导演。这台演出演员基本都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王钰君就从舞台走步、台词表达、动作展现、神情外露等方面给演员讲述要点、当场示范,一个一个节目把关。在《村官张小燕》的排练中,王老师沉浸于剧情之中,完全不顾因为连续排练而发炎的扁桃体,对剧情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甚至对角色如何出场都再三斟酌。 

  “大学生村官”周兴结回忆道:“在排练现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被王老师‘骂’过,还有人甚至被他‘骂’哭过。”演员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挨骂”之后心中不免有些委屈,但当《村官张小燕》的节目在台上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后,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王老师的苦心,正是王钰君对艺术至善至美的追求最终让这台演出圆满结束。 

  工作归工作,私下里,王钰君在“大学生村官”面前是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王老师和我们一起吃盒饭、给演员买服装,和我们聊工作,和我们一起分享如何做好‘村官’、如何和农民打交道,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大学生村官”陈晓博现在还经常和王钰君互发短信,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而王钰君也总是耐心回答。

  部队的编外“指导员”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住标房、不吃小灶,坚持和官兵们同吃同住。“生活在战士们中间,我就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战士们说:“王老师的节目中,有我们生活的影子。”

  除了县文化馆的艺术总监,王钰君还有个称号:部队的编外“指导员”。军人出身的他,对部队有种特殊的感情。王钰君1971年从贵州麻江县参军,1978年退伍后到地方工作28年,他为部队创作、排演业余文艺节目200多个,获得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文艺汇演奖项100多个,军级以上奖项30多个。王钰君和他指导编排的军营业余文艺节目,俨然成为沪上文化拥军的一个品牌。 

  王钰君常常给崇明消防、武警、守备营部队排练节目,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住标房、不吃小灶,坚持和官兵们同吃同住。“生活在战士们中间,我就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他睡在排房、吃在连队,听战士们讲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扮演“心灵按摩师”的角色——小战士年纪轻轻就远离家乡,军营生活单调而枯燥,王钰君就经常来到军营里和他们聊天,帮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惑。 

  武警某部队有位战士小李,因排练和王钰君结缘,他很喜欢王老师排练的节目,师徒二人常常在一起聊天。世事难料,小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班长他不认识、排长不认识、父母也不认识,可王钰君一出现,他就安静下来。小李住进了医院,王钰君就经常看望他,每次离开,小李都吵着闹着要跟他回家,王钰君也就顺着他,带他回家住几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王钰君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小李的病情日渐好转。 

  日日夜夜与官兵的点滴交流,为王钰君积累了不少创作的灵感。在一次闲聊中,他看到很多消防官兵因为刻苦训练,肩膀、手臂都出现多处红肿,手上长满了老茧。“很多战士离开家乡来到大上海,却连高楼大厦的影子都没看到,就一路车船颠簸,来到了崇明的军营里。” 

  王钰君心疼这些孩子,2003年,他和消防崇明支队即将退伍的官兵们一道,创作了《梦游大上海》一剧,这个节目获得上海消防总队汇演一等奖、上海市第九届十月剧展铜奖;2004年,他又和县武警中队饲养员一起在猪圈创作出了音画组合《快乐的饲养员》。王钰君在军营生活中发现文艺素材,在编演文艺节目中反映军营生活。战士们说:“王老师的节目中,有我们生活的影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百姓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农业
   第08版:绿岛
生命为艺术而绽放
崇明报百姓故事04生命为艺术而绽放 2011-11-30 2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