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十年前,三峡移民千里迢迢来到崇明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新生活;十年后,他们已是70万崇明人中的一份子,他们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扎下了根。日前,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三峡移民千里迢迢来到崇明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新生活;十年后,他们已是70万崇明人中的一份子,他们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扎下了根。日前,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三峡移民千里迢迢来到崇明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新生活;十年后,他们已是70万崇明人中的一份子,他们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扎下了根。日前,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前,三峡移民千里迢迢来到崇明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新生活;十年后,他们已是70万崇明人中的一份子,他们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扎下了根。日前,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崇明我的家 缘来一家亲

徐继波在车间里干活

  □记者  邱月兮  丁沈凯  咸明

  徐继波因种黄桷树而出名,黄桷树因徐继波而闻名。徐继波是11年前来到崇明的第一批三峡移民,他把重庆市的市树黄桷树成功移栽到崇明。从此,这树、这人便成了崇明人民和三峡移民友谊的象征,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里,暂且不表这些“新不了情”,让我们来看看徐继波的平凡生活。 

  徐继波是个名人,要见到他却并不难。在他工作的厂门口,我们遇到热情的门卫师傅:“来找徐师傅的人很多,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还在他家住了3天哩。”门卫师傅一边介绍,一边带我们来到徐继波面前——一个相貌普通的中年汉子。 

  “刚来崇明,老乡就教我种这里的各种农作物,一点也没把我当外人。”徐继波说,没多久,他应聘到附近一家机械厂工作。“开始很犹豫,40多岁的人了,从来没接触过这行,什么都要从头学起,能做好吗?”但很快,在同事和厂领导的帮助鼓励下,徐继波就进入了角色,一台六角车床独立操作,工作效率也高,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家乡的一切都让徐继波不舍、留恋。10年来,从住移民房到临时租赁房,后又搬进海岛星城小区,一套从老家带来的家具始终伴随着徐继波。“用习惯了,不舍得换。”除了家具,他最珍视的就是一块石头,“在家乡的长江边捡到的,像烟灰缸。”这块石头真成了徐继波的烟灰缸。不少收藏爱好者在看了有关徐继波的报道后,希望买下这只“烟灰缸”。有一位湖北的游客甚至特地跑到徐继波家里来看这块石头。“不管别人出多高的价钱,我都不卖。”那位游客在徐继波家待了3天,最后只能带着“奇石”的照片悻悻走了。 

  各地媒体的报道让徐继波越来越出名,曾有一晚,他接到20几个电话。如今就连崇明邮政局的工作人员也认识他,把许多直接署名“崇明徐继波收”的信件转交到他手里。“人怕出名猪怕壮。”徐继波讲了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有一位20出头的四川姑娘在读了徐继波事迹以后,十分仰慕,辗转来到他家中,表示“非徐继波不嫁”。“我有妻子、孩子,家庭幸福和睦,这姑娘真是找错人了。”他和妻子一番好言相劝,这位川妹子才打消这个念头,现在还和他们一家成了朋友。 

  现在,最让徐继波操心的是小女儿。成绩优秀的小女儿去年考上西南财经大学,但徐继波“不干”。“上海那么多重点大学,考哪个不好,为什么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四川上大学呢?”女儿的回答也是在情在理:“移民到崇明时我还小,对家乡记忆不深,我想用大学的时光回去看看,老爸你就放心好了。” 

  徐继波说,当初移民的时候党中央要求移民们“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前两项他们已经做到了,至于致富,他和爱人年纪大,知识水平也有限,但相信他们的两个女儿通过智慧和勤劳,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今年是三峡移民陶维成一家在崇明度过的第十一个年头,2001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陶维成带着妻子李兆琼和6岁的儿子从重庆云阳迁到崇明。跟着他们一起来的,还有老家的花椒树、辣椒种子和腌制咸菜的几口大缸。刚来那段时间,人生地不熟,不免孤单,倒是崇明的路给了他们好感:“路很宽,不像老家,山区里的路不好走。” 

  李兆琼是个干活能手,第一年到崇明,她就在邻居的帮助下像模像样地种上了芦稷。“听崇明人说芦稷有营养,我们就跟着种。”最近她又在市场上发现了一种乌骨鸡,记者来了,她美美地“炫耀”:“你看这乌骨鸡多漂亮,我从别人那里买来的,长大了可值钱呢!”记者环顾四周,小小的庭院真可谓物产丰富:梨树、李子树、柿子树、花椒树;蔬菜、家禽也不少:常吃的小青菜、小葱就不说了,马蹄爽、辣椒、毛豆等应有尽有,鸡鸭鹅鱼还有白山羊也不稀奇。“现在基本不买菜,都是自己种,全部原生态。” 

  记者惊讶她一个人怎么能操持这么多活儿,李兆琼却笑着说:“这些都很简单。”陶维成说她“总是闲不住”,李兆琼却说“多做点活补贴家用”;陶维成怕她太辛苦,李兆琼说“我就是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家里多亏了她。”看李兆琼一个人张罗着这许多活儿,陶维成心疼。“那你以后少玩点电脑咯!”李兆琼打趣他。“我这是关心国家大事。”陶维成喜欢上崇明生活网,发帖看帖,是他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陶维成在县城一家货运公司当司机,上班大部分在夜间,晚上7点开车到上海,第二天上午9点,卸货完毕后从上海返回,白天还要补补觉,因此家里上上下下全由李兆琼一人打理。 

  下午4点半,是陶维成接女儿的时间。“只要我有空,就尽量给老婆分担点。”正说着,一个梳着麻花辫、眼睛大大的小女孩扑到陶维成怀里。 

  “爸爸,我英语考了98分!” 

  “还有2分到哪里去啦?”话没说完,小姑娘一溜烟跑了。 

  “女娃子调皮得很!”陶维成说。从小在崇明长大的小女儿和哥哥一样,早已把这里当作了家乡,连吃饭的口味也淡了许多。但陶维成和妻子却会时常想起老家的东西,房子后面种下的十几棵柚子树,自然成了睹物思乡的寄托。李兆琼从重庆带来的辣椒油、花椒籽,也很受邻居欢迎。“这里生活稳定,对下一代的发展也好些。”问及对未来生活的希冀,陶维成想了想,露出朴素的笑容:“也没什么,就是希望好好过日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百姓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农业
   第08版:绿岛
崇明我的家 缘来一家亲
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崇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崇明报综合03崇明我的家 缘来一家亲 2011-11-30 2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