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的小车子
旧时的崇明,岛上的河沟由于大都连通江海,水位深受潮汐的影响,一直是涨潮时条条河道民沟里全是满满当当的水。退潮时水又落成浅得不满盈尺,因此不要说大船,就是那些舢板、小船之类的舟船,也无法行楫。崇明早前的《县志》上就这样写道,“崇邑腹地,舟楫不通,多以小车运载”。
这里旧志上面所说的小车子,和别处名叫“鸡公车”、“羊角车”、“羊头车”的独轮车几乎一模一样。它们都用木料制成,它由车架车轮和车把三大部分组成。平时由车轮和车架后面的两只车脚作支撑点停放着,推车时只要握起两个车把手,再搭配上布条缠起来缝制成的车带,半围着脖子垂下来,两端分别系套在两个车把上,向前半倾着身子,用力前推就可。作为旧时崇明岛上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小车子在本文下述的几个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功效。
田间劳作的帮手
当年的农村,一年四季在田头劳苦耕作的农民,除了锄头铁鎝钉耙等生产工具外,小车子亦是不可或缺的劳作器具。庄稼播种时肥料往田间的运送,作物收获成果后往家中的搬运,生火煮炊起来柴草的搜集,哪一样离得开小车子的载负?当然,那时的一辆木制的小车子,价格不菲,就像耕牛一样,一般的农户家中置办不起,较为罕见,农家没办法只好用肩挑背揹的方法。实在忙不过来时,就只有和有小车子的人家以换工的方法来解决。小车子的效率高,装运一车东西能抵上用肩挑几倍,于是常有贫困农户向有小车子的人家借上一用,再以自己的体力为人家田头干农活作交换。那年代,对于许多种田的人家来说,有一辆小车子就像十多年前人们盼望有一辆自家的轿车一样热切。
载物搬运的主角
旧时的人们对于日常生活要想搬运货物时,除了有牛马驴等拉车外,一般人家都以担挑背揹手提臂挽肩扛为主,小车子的出现为他们解决了居家生活的许多大事。
上文已经说到过,农家可以用换工的形式借用小车子运送物资,交换物品,挪迁物件。记得旧时的崇明,由于岛屿成陆先后的原由,土质盐碱成份不同,有的地方适宜种水稻,有的地方适宜种玉米山芋等杂粮。旧时的多本崇明县志上,就记载有崇明西部庙镇一带的农户,用小车子装运着所产的大米到新开河北边的谢家镇换取山芋、玉米等杂粮的事情。这粮食交换时要走上六七十里路,肩挑走这么远显然不可能,依赖的就全靠这小车子。
以前长一辈的人还记得,建国初期,岛上的商业网点稀少,乡间的人们要买日常生活用品,就得费时费力到镇上去购。当时的商业部门,为了方便乡间百姓,就提倡供销社或合作商店组织人员以货郎担的形式送货下乡。货郎担以两人为一组,一人推车,一人在前头的车架上系着绳子揹车助力。两边的车架上,一面装着两坛老白酒供人零买,一面装有食盐、火柴、食糖、草纸、肥皂、针头线脑等日用百货杂货供乡间农家选购。想想吧,当年如若没有小车子作这这载物运输的主角,乡间僻壤处的人们生活将有多么不便!
出门代步的器具
早先岛上没有汽车,再加上河沟织横港汊多多,牛车马车根本不能顺畅通行。有时候,体弱的老年人要出门办事,读书人要远行赴考,缠小脚的妇人要外出访亲,都得坐上小车子让人推行。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岛上就出现了一批专门送人外出的小车子,崇明人称之为摆街头车子。它们一般常有十辆左右,摆聚在乡间大集镇的要道附近,或大树下或桥墩边,等候有需用的人家来雇用,有点类似于现在城市里的出租汽车的候车点。叫唤他们的都为家境比较富裕殷实的人家。家中有老人妇女或小孩外出,二三个人正好拼座一辆。还有,那些年长的、名声在外的老中医,被邀替病家上门问诊时,也会叫上一辆代步。至于有的大店的账房先生和粮户家的收租先生,因为要外出催收款项和租米,更是乘坐摆街头车子的常客,有的甚至会常年固定一辆车子,当作包车。旧时崇明民间曾有过这样的民谣:“听见车子骨碌碌,佃农心跳别别卟,定是粮户来催租,车上坐个大堆足。”(崇明话称体形肥胖的人为大堆足)。
显示身家的排场
除了日常的劳作载客外,旧时的小车子也能体现人们的身家排场,这尤其在人们在送嫁妆和结婚的时候。因为对于人们来说,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要尽可能搞得排场一点。那时崇明岛根本没有什么汽车,于是人们大都雇请多辆小车子作送嫁妆和迎娶新人的车队。送嫁妆是崇明早年乡间的一个习俗。人们都会在女儿出嫁之日的前几天,选一个吉祥的日子,把给女儿陪嫁的物品先行送往男方家中。这时候,小车子就有了大用场。为了显示陪嫁物品的丰厚富足,送嫁妆的队伍往往由十多辆小车子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它们有的装箱子箱橱,有的装马桶脚盆,有的装被头衣物,有的装台子椅子,林林总总蔚为壮观。笔者年轻时听祖母讲过,镇上有一户黄姓的粮户,大女儿出嫁时,送嫁妆的队伍竟有三十多辆小车子。想想也就感到惊人,这长长的车队推行在街道上和乡间村路上,会吸引多少行人的眼球。推行时这车轴发出的咿咿呀呀声,该是一曲动听的交响曲。迎亲时,新郎官前往女方家里时,坐的也是小车子,只不过那车子得经过装饰,车头有红绸打成大大的花结,坐人的车架上的垫车被,也是红边蓝印花布的坐垫。推小车子人一般在夏秋时都是头戴一顶破凉帽,露着油黑发亮的脊背。但这天推新郎倌时,也会穿上一件少有补丁的衣服,脖子上还会搭一条由主家提供的新毛巾,以示喜庆。
从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有了这种小车子,我们的先辈才能在崇明这个长江口的沙洲上安身立命繁衍生息,才能不断地垦拓出新涨的沙洲。被誉为海门先啬的崇明人陈朝玉,当年不就是带着家人推着小车子北上,开拓了海门大片的士地吗?
居家常伴的小车子
其实除了上面所讲的外,岛上还有一种“小车子”,相信现在绝大多数的人,更不要说年轻一代的崇明人,都没有听说过或见到过,更不可能使用过。
这种小车子的造型简洁,制作简便,耗材简单,可谓三简。即使再贫穷的乡下农户人家,也可自己寻料打造一辆,无需请工匠专门营造。
那小车子用的都是在自家的竹园内,挑选两根粗直的竹竿作车架,再用铁丝交叉捆扎成一个大小不同的对顶角的形状。把它平放在地上,前边一个小的角的两条边很短,末端底部安上一个圆形的木头做的车轱辘;后边一个角的两条边较长,在它的接近尾端处再绑上一截竹子,使之成为一个“A”字型。A字型的中间空着的部分,则用稻草绳或江草绳结成一格一格的菱形网络,要装载的东西便可堆放在上面。A字型尾端系上一根棕绳较宽的布带作肩带,推车时将布带往双肩上一搭,两手握住A字型的竹架尾端,躬身用力前推就可。由于这种小车子的木轮直径比独轮车小得多,仅一尺左右,因此重心低,推起来绝不会翻车。推车人无需像推独轮车那样,要经过专门的练习。一般年长的老人和十二、三岁的儿童也都可以推行。那时候的乡间,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狭窄的田埂小路上,有戴着凉帽的老翁和兜着蓝布头巾的老妇,吱嘎吱嘎地推着这种小车子,上面或装几捆树柴,或堆一些时令蔬菜,或载半篮瓜果,间或还有一二只扎着双脚的鸡鸭,到附近镇上的街市去叫卖。有时候,家中三四岁的孩子哭吵着要跟去上镇,大人也会将他往车上一放,推着就走。回来时,小车子上又装着农家所需的几样日用品。这种类型的小车子,为备不起独轮车的许多穷苦人家带来了极大的装运东西的方便。
这种小车子,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自行车和劳动车虽已在农村乡间常见,但有时仍还可在崇明乡间见到。特别是在生产队分粮分柴草时,一些家中缺少壮劳力的老头老太,会推着它到生产队的社场上,把粮草运回家里。
和现在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到处都有一样,这种小车子早年在崇明乡下也到处风行。可令人不解的是,在崇明的多种《县志》中,在众多有关介绍崇明风土人情的文章中,从未见过有人提及它,也因此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由此也应了这句话:最常见的、最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和忘记的。
记得在2004年我负责编著《民俗上海:崇明卷》时,在书中专门对这种小车子作过介绍。由于要配图片时东寻西寻找不到实物拍摄,特地请了港西镇罗家埭的一个老竹匠制作了一辆。书出版后,接到过多位读者的问询,打听过这种小车子。这里告诉读者诸君,如想见见它的模样,可以去区图书馆翻阅翻阅《民俗上海:崇明卷》,这本书的封面上就有它的照片。
陪伴我们长大的小车子
前文笔者已经写过崇明岛上的小车子和崇明岛上的另类小车子,这里,还想跟大家聊一聊岛上当年城乡都有的另外一种小车子。需要说明的是,它可不是什么运载器具、劳作工具,而是一种儿童玩具,也可以说是童车——当年伴我们长大的小车子。
看看现在的童车,可谓琳琅满目:从大人推着行走的,到小孩自己骑着玩的;从两手推的,到双脚踩的;从需要人力的,到电力驱动的;从器械连接的,到电子数码的,名目繁多,花样百出。至于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且大多价格不菲,几十元一辆的是小儿科,几百乃至几千元的都有。
这里所说的乡下孩子玩的童车小车子,那时可谓是当年唯一的一种。这种小车子工艺极为简单,无论贫富,家家都能自己动手做上一辆。家中有大一点的小孩的话,不用大人动手,他们也可独立完成。它需要的材料并不复杂,更不要花费钱财购买,只需要找一根一米左右长、比晾衣竹细一点的小竹竿,在一端用刀劈开一二小节,寻找一个直径二三寸、四五寸皆可的木轮子,在木轮中间打个筷子粗细的小洞,然后插入半根长的筷子,形成一个轮轴。最后再把一端已经劈开的竹竿分开来,装入轮轴,一辆小车子就完成了。小孩子玩时,只要把轮轴一端放在地上,手握另一端,就可以向前推着大步行走了。
千万别以为这样的小车子简单,不高档,它可是当年民间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记忆中,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时,几乎人人手持一辆。有时候大家会排成了一支车队,一边推,一边还大声唱着推小车子的儿歌。什么“推小车子,推小车子,一推推到转弯角子,拾着一个糖包果子。吃勒一鼻子,拉了一裤子,拨勒姆妈晓得仔,吃着几个毛栗子。”还有什么“推车押车到末?到勒。铜钿银子要伐?要个。要仔买点哈末?买点吃个。吃个拨勒哈人?拨勒亲婆。亲婆吃仔开心,拉开嘴巴笑个不停。”“为哈天天推小车子?为来为去为仔一张老瘪嘴;为哈天天推小车子?为来为去为仔要寻娘子。有仔几只小角子,屋里好养杜(大)儿子。”为了玩得尽兴,孩子们还会在小车子的车身上绑几样小东西,表示从镇上回来。家长们见小孩子玩得开心,也从来不加干涉。有的家长甚至还会助兴,在家里给孩子的小车子轮轴处抹上一些煤油。这样一来,抹过煤油的车子,推动时会发出极为好听的咿呀咿呀声。几辆能这样发声的小车子,在空旷的田间小路上同时推行,不失为一道田园风景。
这不,就在笔者在键盘上敲打这篇文字时,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当年那小车子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咿呀咿呀”声。真有点怀念当年那种孩子玩过的小车子!有一天上网,竟然看到了也有商铺在网上叫卖这种小车子,只不过材质已有了变化,长的推杆是塑料棒,转动的轮子是橡胶的。好看是好看多了,就是再也不会发出那咿咿呀呀的悦耳动听的声音了。
□柴焘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