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10月30日,崇明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围绕“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实践 奋力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主题,联合举办崇明区第十四届干部论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实践建言献策、贡献智慧。现从崇明区第十四届干部论坛中遴选出一组文章观点,以资启迪。
领导寄望
展干部论坛新气象 提办学质量新水平
□ 谢根华(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副院长)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谢根华指出,崇明区干部论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就新在人才辈出,新就新在新成绩涌现,新就新在新举措新思路层出不穷,新就新在新气象、新作为、新风貌。一是论坛背景不平凡。在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的背景下召开论坛,深入思考崇明的使命与任务,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二是论坛主题不平凡。论坛以“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实践 奋力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发展要求,畅谈了中国式现代化崇明生动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对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很有启发、很有帮助。三是论坛效果不平凡。论坛对象广泛多元,通过思想碰撞不仅拓宽了崇明干部群众思想交流的渠道,搭建了头脑风暴的平台,同时也点燃了崇明干部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崇明绿色发展的奋斗激情和工作热情。
同时,对崇明党校提出殷切希望:一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站位。既要牢牢把握“为党”的根本方向,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更要聚焦崇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尤其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贡献党校力量。二要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既要聚焦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又要认真做好理论研究,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智力支撑。三要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的基本要求。要始终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不断深化对党校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把握,推进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管理服务、作风建设、党建创新,使党校“净化器”、“大熔炉”、“风向标”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不断提高服务于崇明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奋力开创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把握形势 强化担当 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明新实践
□ 陆志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在全区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之际,结合此次论坛主题谈三点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开启崇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意义。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来看,崇明高标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维度来看,需要我们努力把崇明打造成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态“名片”和“标杆”;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实践,推动世界级生态岛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民”福祉,要推动生态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二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崇明实践的“着力点”。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崇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生态岛建设二十多年的探索过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要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破难题促发展,着力提升世界级生态岛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从构筑生态新优势、提升生态产业能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进生态民生福祉方面聚力用劲。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在服务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激发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活力上促进“好生态”不断催生、赋能、激活“新经济”。
三要切实抓好干部队伍锻造的“关键点”。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精髓和科学方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坚定信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树立创新思维,通过创新生态价值实现途径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准破题的办法和路径。要锤炼过硬本领,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四要持续放大干部论坛的“闪光点”。要把论坛打造成为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展示平台”。通过经验交流和思维碰撞,在比学赶超中激发干事创业、力争上游的拼劲,提升真抓实干、解决问题的本领,推动干部思想大解放,思维大变革,思路大更新。要把论坛打造成为服务崇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注重理论成果的归纳整理,加强深化研究,把思想转化为措施,形成更有深度、更加可行的决咨报告,将创新理论成果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要把论坛打造成为凝聚共识、推动世界级生态岛共建共享的“响亮品牌”。创新方式方法、丰富论坛内容,拓展参与对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把干部论坛打造成为服务和展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成果的响亮品牌。
承上启下 赓续发展 助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向纵深推进
□ 宋学梅(副区长、区行政学院院长)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就“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全区上下认真领会全会精神,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首要任务,勇立生态文明发展潮头,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以“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实践,奋力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为主题,联合举办第十四届干部论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陈吉宁书记要求每一名上海干部,应当“知方向、知动向、知趋势、知难题”,持续锻造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衷心希望干部论坛能够一如既往做好承上启下、赓续发展的工作,持续助力崇明干部在这个平台上,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效,在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等各方面提供更多“崇明首创”和“崇明范例”,持之以恒地细化“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实景画”,推动崇明在更大格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章摘要
以抓实“最大” 做强“第一”
助力崇明绿色发展
□ 郁京忠(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区人社部门着力在构建促进就业“五个体系”、当好人才建设“四个者”上下功夫,助力崇明绿色发展。在抓实就业民生工程上,着力构建就业援助体系,以政策稳定市场主体;加强需求排摸和岗位开发,帮助就困人员实现就业。构建创业扶持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创业扶持链,加强各类创业平台建设。构建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劳动者各阶段职业技能培训,聚焦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增强培训针对性。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三级联动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失业动态监测,为失业人员提供精准就业帮扶。在做强人才资源发展上,当好人才队伍建设者,强化政策布局,抓好专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当好人才改革探索者,进一步推动“两园一基地”建设。当好人才政策实践者,积极落实各类人才引进、保障政策。当好人才服务提供者,聚焦基层对青年人才、专家人才的需求,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培育等工作。
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 龚 霞(区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
为贯彻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区农业农村委抢抓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创建等机遇,全力推进“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一是高起点构建长三角农业硅谷“四梁八柱”。组建崇明农业科创联盟,探索基金招商模式,充分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要素,形成“一核一带两区”总体布局(一个核心区、一批高科技农业发展带、两片农业科技示范区)。二是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农业硅谷“主业突进”。推进种源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产化农业装备研发、农业数字化技术模式创新,打造种源农业创新高地、设施农业示范高地、数字产业集聚高地。三是高水平绘制长三角农业硅谷“产业蓝图”。积极引入院士、首席科学家等专家团队,支持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兴办科技企业,布局重点实验室,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聚焦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生物农业、海洋渔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开启人民城市建设新征程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 施俊(城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当前,城桥镇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赋予的上海辐射长三角北翼生态门户、世界级生态岛示范引领核心镇和现代化田园滨江城镇为目标定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紧抓住高铁设站这一重大机遇,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一是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做优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更多市民满意的绿色共享空间,深化“四长协同”抓落实的生态保护格局,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二是坚持提质增效,通过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聚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彰显高质量发展亮色。三是坚持共治共享,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党群服务圈”,多措并举打造“优质治理圈”,各方参与打造“协同联动圈”,进一步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用心用情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样本”。
打造“乡村共享家”
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引擎
□ 顾晔华(港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乡村振兴赋予基层社会治理更多内涵,也提出更多挑战,作为一个半城半乡的新型融合发展乡镇,港西镇结合实际,创新实施“乡村共享家”创新社会治理项目。“乡村共享家”落脚在乡村。围绕乡村特点靶向施策,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堵点,在12个村遴选出12个子项目,通过“小切口”撬动治理“大文章”。邀请17家市、区相关单位作为赋能单位,打破体制、隶属、层级的壁垒,精准赋能基层一线。“乡村共享家”核心在共享。注重在重点项目后期运维、为民服务质效提升、乡村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中,探索积分制、村民评议等机制,成立“乡恋北双管家联盟”“全民河长”“绿管家”等自治队伍,激发村民主体作用发挥,奏响从“共想”到“共享”的治理协奏曲。“乡村共享家”重点在破题。聚焦大型农民集中社区管理,沪渝蓉高铁项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主动跨前、提前谋划,努力下好治理“先手棋”,为全力破解治理新难题提供新路径、新方法。
抓住高铁小镇
建设发展战略机遇
助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高质量发展
□ 倪明(生态企业集团总经理)
崇明高铁小镇建设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结合崇明“十四五”规划和二届区委五次全会精神的目标要求,全力打造崇明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探索世界级生态岛高质量发展崇明模式。一是立足生态定位,借鉴成功经验,探求崇明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比国内外成功案例加以分析和研判,借鉴成功经验,分析优势特征,探求符合崇明自身特点的空间发展模式。二是寻找核心问题,构建高铁小镇发展创新模式。高铁小镇将致力于打造“1+1+X”为核心的产城融合生态示范区,为更好解决本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鲜明案例。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高铁小镇建设相关工作。要有序推进高铁小镇的各类规划编制和专题研究工作,搭建数字平台,持续开展高铁小镇建设招商工作。高铁小镇未来一定会建设成为全岛发展的核心引擎,真正实现通一座站,建一座城,带动一座岛的发展的全新局面。
专家观点
强化人才工作意识
为崇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 董俊(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副处长)
郁京忠、龚霞、施俊三位领导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推进崇明高质量发展,发言主旨鲜明有高度、内容聚焦有精度、创新思考有深度,充分展现了崇明干部深度思考的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人才是解决工作难点、打通工作堵点的助力器,在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深对人才工作的认识。
一是坚定人才成就未来。近年来,崇明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加强引才聚才育才的力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崇明未来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必须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战略性资源和最宝贵资源。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涵盖杰出人才、重点领域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人才积累,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目标,让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崇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三是坚持深耕人才发展沃土。要围绕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创新创业的全周期,从引进落地、日常生活、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等各个方面,给予更加精准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服务保障。
纲举目张 接续奋斗
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 周敬青(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港西镇、生态企业集团的同志带来了两份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沉甸甸的、鲜活的基层实践案例。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源于本纲,纲举目张。在市委、区委的领导下,上海市级层面制定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崇明区级层面制定了《上海市崇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两个规划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来讲是“纲”,而“乡村共享家”“高铁小镇”就是“目”,切合市区和区委的规划要求。二是大胆探索,特色突出。港西镇“乡村共享家”是结合镇域实际推进基层治理的新探索、新实践和新经验。通过聚焦村民自治、养老服务、乡村文明平安建设等社会治理工作,激活社区治理“新引擎”。生态企业集团“高铁小镇建设”是贯彻区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要求,聚焦本岛交通廊道体系短板,以生产空间的节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水清气洁为目标,打造“1+1+X”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
目前,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续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彰显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在坚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标不动摇的同时,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生动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明案例。
访谈对话
六位来自区级机关、乡镇村居、农业企业、来崇挂职干部的代表在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张林的主持下,围绕“创新生态价值实现 助力崇明乡村振兴”主题,深入开展访谈对话、互动交流,谈思路、话举措、谋发展,点燃了崇明干部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崇明绿色发展的奋斗激情和工作热情。
打造融媒体矩阵
奏响乡村振兴宣传最强音
□ 陈奕(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办主任)
利用宣传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解决新时代谁来做“宣传者”。一是体制内遴选、培育人才。要广开阵地和平台,在实战演习中发现骨干,通过培训培育出一批素养良好的“基层新闻官队伍”。二是体制外联合融合。要用好自媒体强大力量,尽可能用传播平台“大而全”来吸引联合大家;尽可能俯下身子以平视的目光来融合大家,形成“齐声共唱”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要解决新时代如何依靠宣传实现生态价值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者必须是思想者。一是要树立宣传也是生产力的坚定自信,创造虚实相结合的生态价值,深入挖掘生态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盛世的深层内在逻辑。二是要激发自身软实力,做好思想创新,加强思想宣传,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倍数效应。
幸福庙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 陈新(庙镇党委副书记)
一是高起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庙镇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在整体推进的同时,相继重点实施永乐村、联益村等4个市级、2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探索生态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大局的有效路径。二是高品质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一方面庙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积极推进藏红花、翠冠梨、黄金瓜等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持续支持打造香朵开心农场、东方G20花岛集宿、西岸氧吧、种种片林等乡村文旅目的地,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推进“好生态”转化为“好产业”。三是高质量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多途径探索“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集体公司”带动、“公建民营”、“农业综合体”等好做法。如,“集体公司”带动,庙镇以镇属“花红永乐”公司为依托,不断拓展庙镇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壮大集体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 陆宇一(横沙乡永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党建引领是助推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是“党建+产业”,谋求发展新路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是立足村居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整村规划,完善功能配套,提升经营水平,打出品牌效应,产出附加价值,以“小投入”获得“大回报”。二是“党建+服务”,创新合作新模式。永发村通过党支部示范引领,探索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发展机制,以合作社+农户+第三方为抓手,一方面提升第三方投资信心,另一方面引领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实现增收,形成可复制的产业发展体系,有效实现效益的大幅提升,实现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党建+联盟”,汇聚产业新动能。永发村以“党建引领、合作社主导、多元生产组织协同”作为总体发展思路,依托区域化党建IP“红星家园”,规避单一村落产业发展难、可利用资源少的大环境问题,打通村与村之间联动关系,真正实现“阵地共享、疑难共商、人才汇聚、以强带弱”的新格局。
促进产业生态融合
实现农业企业华丽蜕变
□ 杜军旗(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
加强产业发展与生态关系的融合上、互相促进,一方面要做好融合保障。一是技术层面,规划“种生态好大米”的产业标准,把生态发展作为“种好米”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大米品质,同时通过引进和建设育秧基地、烘干中心、数控低温粮仓、高品质大米工厂等设施使得生态的种植有生态的生产保障。二是人才层面,积极引进现代化生态种植的生产农艺、不断提升和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设施,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有兴趣有意愿回到乡村发展,为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下人才保证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不忘初心。一是紧抓主线。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打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紧紧围绕着崇明大米做文章、找方向,坚持品质。二是面向未来。不断思考未来崇明的乡村生产、生活,以此为发展方向,通过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自身努力,为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和和美乡村打造出一个样板来。
打好滩涂资源牌
擦亮崇明绿色发展名片
□ 李万春(市水务局设施运行管理处(安全监督处)四级调研员,挂职区水务局副局长)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将湿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一是依法依规。严格保护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滩涂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时,把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九段沙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作为“红线”,严格禁止人为的滩涂开发利用活动。二是实行“动态保护”。遵循长江口滩涂淤涨和湿地自然演变规律,科学规划,保护合理的滩涂资源结构,维护长江口湿地资源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三是采取合理措施。围绕”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确定不同阶段的开发规模,分段进行总量控制,维持滩涂湿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注重两个转化
推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以绿生金”
□ 郭薇(黄浦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挂职港沿镇副镇长)
推动崇明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要注重两个“化”,一个是生态科技化,一个是生态数字化,推动崇明生态价值实现为经济价值。一是发挥优势打造生态科技集聚地。要吸引一批与崇明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发挥崇明不可替代的生态优势、农业优势,挖掘与农业、生态、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推动重点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以此来带动推动优势产业科技化水平提升。二是彰显特色建设生态实践场景应用池。要推动场景应用体现生态价值,实现产业兴旺,凸显企业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特色,引入产业链打造、社会治理、环境提升方面科技型、数字型领军企业,在示范村中建设特色场景应用池,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化转化,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科技化程度、数字化水平以及市场化能力。三是面向未来打造三产融合数字试验场。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消费、市场、产业方面的潜在空间,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提升三次产业融合价值,面向年轻人群新赛道打造三产融合的数字体验式应用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