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大年初一早上,城镇乡村的崇明人家,总要吃一碗又甜又香的酒板糕丝或酒板果子。
记忆里,孩提时代听奶奶说,她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看来年初一吃酒板是崇明的传统习俗,《崇明县志·风俗》可以佐证:“农历正月初一清早,老少衣着一新,鸣鞭炮,吃酒酿、年糕……”也因此,上下百沙有了“年初一吃酒板——头一遭(糟)”的方言谐音类歇后语。
我们崇明岛上,酒板是不可或缺的过年节物。旧时,相当多的人家等到腊月廿九做酒板,做早了,孩子吵着要吃,小孩多的人家,弄不好陈年里就吃光了。所以计算时间,小年夜晚上动手,年卅晚上酒板熟了,确保新年头一朝的甜甜蜜蜜好开头。
酒板又是崇明人春节里招待客人的美食。新年里凡有亲友光临拜年,主人热情留坐,边烧一碗酒板糕丝,送到客人手里,既可充饥,又可暖身御寒。
一年到头做酒板不止一次,唯独过年这次显得特别重要。诚如《崇明竹枝词》所云“预占休咎验蒸糕”,和过年蒸糕一样,酒板做得好与不好,预示了新年的吉凶,故而无不愿望自家的酒板香又甜,呱呱叫,图个吉利呀。
也因此,做酒板“手势”不灵的人家,往往请有经验的亲友、邻居帮忙。
过年做酒板正值隆冬季节,天气特别寒冷,酒板缸头保温得当与否最为关键。记得当年母亲将用于保温的被头或棉袄,先用烘缸烘热,将酒板缸头包得严严实实,放在房间里最保暖的地方,有的索性安顿在里床。
听内人说,小时候家里姊妹兄弟多,被子本就少,为了年初一吃上酒板,新年吉祥如意,还是匀出一条被子包裹酒板缸头。过新年了,本就高度兴奋,上床后一时睡不着,不时凑到酒板缸头边,闻闻有没有香味,第二天早上刚醒来,也不忘再闻闻。弟弟突然惊叫:“闻着酒香了!”话音刚落,如得了命令一般,争先恐后拥过去验证,个个眉开眼笑,雀跃欢呼“酒板熟啦——”
进城后,过年吃的酒板仍都是母亲做的,总是酒香扑鼻,沁人心脾,甜得粘嘴又鲜洁,过了正月半仍可口如初。母亲已入古稀之年,不忍一直由老人家代劳,有一年尝试自己做。为保万无一失,回乡下再次请老人家作了经验之谈。夫妻俩合作进行,按部就班一道道程序推进,直忙碌到酒板缸头包裹严实而后止,还严厉告诫儿子:只许用鼻子闻,不许掀开外包的棉袄。
第一次做过年酒板,总有点不放心,夫妻俩多次俯身闻香味出来了没有,眼看一日一夜快过去了,用劲收鼻子只有很轻微的香味,不禁紧张起来。回顾操作过程,寻觅原因,一致的看法:母亲把酒板做在缸头里,我们用的是铝锅,也没有烘暖,很可能保温不达标。
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几只暖水袋派上了用场,又棉大衣外边再加被子。
耐着性子等呀等,终于,酒香透出来了,情不自禁以手加额,七上八下的心始得安定。取出酒板缸头,揭开盖子,香气扑面而来,酒窝里已灌满了酒酿,一家人争先恐后尝了尝,边点头边说“崭”!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买卖自由,摊贩进城了。一年春节前,叫卖声随风传来:“崇明甜酒酿,上风走过下风香——”居民们相互招呼着赶去,把卖酒板的团团围住,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悠扬好听的叫卖声,已延续了三十多年,至今还在继续。
相比从前,自己做酒板的少了许多,但年初一吃酒板的传统依旧,共同的心愿:从新年第一天开始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