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有位“布痴”叫何永娣,是岛上有名的土布收藏家,她收藏的崇明土布有成千上万匹。两年前,她开设了“上海崇明永娣土布传承馆”,圆了自己多年来的梦。开馆当天何永娣说,其实她一直在整理崇明土布知识和资料,“我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希望能把这项手艺和文化系统化,编纂成书进入课堂。”
两年过去了,何永娣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打造了“何以为衣”的课程,把土布文化带进了课堂,还凭借这门课程,连续两年登上了中国设计榜权力榜DESIGN POWER 100榜单。
从收藏到开课
何永娣从七八岁开始学织布,收藏崇明土布则始于2000年。收藏的土布渐渐堆满了她家的四层小楼,两年前土布传承馆开业,她有了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收藏。到目前为止,她收集了近500个品种、10000多种花色共25吨土布。
选择以教育作为切入点并非一时兴起。从开始收藏土布以来,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土布重新回到当代生活。“这种回归,除了把过去的土布拿出来展示,我更看重的是,能否以一种持续和更深远的方式,将崇明土布文化传承下去。”
近年来,因为对土布的收藏和研究,何永娣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从事设计、服装、家居、茶艺等不同行业,但对土布的喜爱同样浓烈。在交流中,我们碰撞出很多火花和合作的可能性。”
何永娣开始尝试设计。她认为把土布制成产品,才能让土布进行活性传承。凭着对于色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天赋,她设计的土布作品很快便开始在圈内崭露头角。国内外的独立设计师和国际品牌纷纷来寻求合作,希望和她共同研发符合当代审美的土布产品。受川久保玲追捧的D&DEPARTMENT、上海小资咖啡馆De Shanghai等品味出众的品牌中,都能见到何永娣的土布作品和相关文创产品。
近几年,除了设计产品,何永娣也在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上海华东师大、湖北纺织学院等各大高校带学生写论文。受邀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传播土布文化。
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她注意到传统民艺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喜爱;另一方面,她也发现仍有不少人对民艺存在着误解和偏见。“在我看来,传统民艺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教育环节的缺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2016年,何永娣开始与崇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展土布文化讲座以及土布体验课程。经过在崇明的试点,何永娣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课程经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她设计出了土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何以为衣”,并和上海的课程研发机构“一门好课”共同筹划,将项目落地松江的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何以为衣”以“土布”为主题,它不是单个课程,它把土布文化融入了各个学科中,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何永娣提供原创课件和教材,并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课程诞生的台前幕后。最终,项目资料将会以公益的形式,无偿分享给更多愿意从事民艺教学的教育机构。
崇明土布也该有年轻故事
在“何以为衣”的实践课部分,赫德学校的学生来到崇明,在何永娣的带领下,完成了从“采棉”到“织布”的一系列体验课。学生们去田间了解植物,亲手染色织布。
何永娣的家,仿佛一个小型土布博物馆。在土布收藏区,整齐地陈列着她19年来收藏的土布,有4叶回文布,8叶土布皮球花,还有12叶的提花喜字布等数不清的花色。
“其实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崇明的妇女还是织土布的。在崇明,45岁以上的女士基本都织过布。土布不仅是一种民艺,它更寄托了崇明人对审美的判断与追求。”何永娣说,“我一共收藏了12800多种土布纹样。土布有着很强烈的时代感,每一种纹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一匹匹土布、一件件土布作品,或平放、或悬挂,在学生们快要看花眼的时候,何永娣恰到好处地开始介绍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很多大事都在土布上有所体现,有的用文字记录,有的则用图案呈现。“你们看,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发电站,这是中国的第一辆吊车,这个是中国的第一条长江大桥。这是我们崇明的第一艘摆渡船。还有这块布,讲述的是一位姓夏的奶奶,她去过很多地方,东南西北都去过,去干什么呢?布上写着呢——人人要干革命……”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感叹土布原来这么有意思。
从土布收藏区,移步至纺织区。学生们在何永娣的带领下,认识了织机,踩枞、数格子、飞梭,尝试织布。也深入田地,沿路边看边认识植物。从何永娣的口中,他们了解到,枇杷可以染成紫红色,柿子可以染成棕色,樟树可以染成灰色,栀子花可以染成黄色,薯莨可以染成棕色……不同的植物组合起来,又可以是不一样的颜色。
他们把沿路采摘的酢浆草、红枫、青枫、雏菊,以及各种叶子,通过拼接敲染,留在了一片片织布上。
短短几天的崇明实践课,只是“何以为衣”庞大的课程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知识点被融入了音乐课、数学课、艺术课等课程中,课程老师经过何永娣的培训后,再把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比如,纺织技艺被融入了物理课,音乐课上学生们自创了《棉田之歌》,学校还专门开辟一块空地种植棉花……
通过各个学科的全方位浸润,孩子们渐渐知道了自己穿的衣服从哪来,衣服的颜色从哪来,对农耕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便是“何以为衣”课程的精髓。
“长出了果实,洁白的像棉花……”何永娣打开音频,播放孩子们的《棉田之歌》,边咯咯笑,眼里流露出“是不是很好听”的喜悦。
采访期间,何永娣手机不停地响,是各种各样活动的邀约,她对此习以为常,“这个和土布有什么关系,不去了。”“这个是非遗课程,要好好准备”。
何永娣是不折不扣的“精要主义者”,她的态度十分明确——和土布有关的一切,都好说。与这无关的,也别怪我拒绝。
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在传承馆外合影,她直接拒绝。她先生对她说,你怎么这么直接啊。“你想带孩子来学习纺织、染布,我很欢迎。但你只想来拍个照交差,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何永娣坚定地说,“染线部分,不用任何化学染剂和化学还原剂,这是我的底线。在教育这一块,我要实际的,不要形式主义,这是我的底线。”
何永娣有自己的态度,身上又有着走南闯北的侠气,她会热情地带你参观她家院子里种植的紫花棉,板蓝根等植物,也会俏皮地对你说:“你知道吗?孩子们喜欢美国队长,我就把美国队长织到了布上,他们可开心了。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希望,我希望他们也能在土布上创作无限可能,希望他们能够织出有自己时代特色的崇明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