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崇明农业以粮为基,不断进步。农田水利大规模建设,农业机械广泛利用,生产资料极大充实,生产方式不断科学,一改旧中国“靠天吃饭”的历史轨迹,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保障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础性力量。1949年,崇明粮食种植面积近66万亩,产量近5万吨;到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一半,为33.1万亩,产量却提高了2.7倍,达18万吨,单产由75公斤/亩提高到544公斤/亩,提高了6.3倍。1949年,崇明水稻种植面积约15万亩,产量仅1万吨;到2018年,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了0.86倍,为27.5万亩,产量却提高了近14倍,约16万吨,水稻单产由72公斤/亩提高到578公斤/亩,提高了7倍。
70年来,崇明农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科技不断创新,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巨大飞跃,农林牧渔业各类产品不断丰富,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食品需求,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繁盛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1949年,崇明蔬菜仅4.74万吨,到2018年达79万吨,增长了15.7倍。1949年,崇明水果仅0.04万吨,到2018年达12.5万吨,增长了333倍。1949年,崇明水产品仅0.15万吨,到2018年近5万吨,增长了32倍。1949年,崇明生猪饲养1.3万头,到2017年,达65.8万头,增长了近50倍,到2018年,全面完成了中小养殖户的清退。
70年来,崇明农业与时俱进,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发展新动能基本形成,规模化、科学化、生态化生产模式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不断壮大,高质量农产品不断丰富,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成为崇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指引未来方向的新兴力量。2018年,崇明承包土地流转率已达88.3%,水稻种植规模化率达74.6%;农民专业合作社1414家,家庭农场533家,博士农场10家,开心农场实质启动经营的7家,农业龙头企业25家,基本形成了“三场一社一龙头”的协调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崇明的生态农业也逐步走向深入,生态生产方式不断推进,生态农产品更加丰富。以化肥施用量为例,从1949年到2018年,呈现出高速发展向逐步下降的倒“U”型趋势,特别是从2001年,崇明启动生态岛建设以来,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总趋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崇明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
七十年壮怀激烈,七十年如诗如画。70年来,崇明农业的巨大发展进步是新中国巨人崛起的一个缩影,是新中国农业农村伟大历史变革浪潮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首过去,我们感谢先辈,我们自豪满满,崇明农业立足于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取得了量与质的双丰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坚信,在崇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生态立岛、生态富岛”的发展理念,坚持构建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以为人类谋发展的思想高度和为世界作先驱的进取精神来开拓崇明的生态之路,崇明必将在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态化方面大有作为,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崇明的明天必将更加美丽多彩! □ 郑健
□ 本版内容由国家统计局崇明调查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