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本区水环境整治的不断深入,长兴镇内的大小河道水质日益提升。水环境变好了,河道中的鱼虾也多了起来。然而,有人却用地笼捕鱼虾,破坏水环境。
为保护河道水环境和自然资源,今年4月,在长兴镇党委、政府的牵头指导下,长兴镇综合服务社成立了一支河道野生动物保护巡查小组,专门对全镇区域范围内的河道进行巡查,清除地笼。
地笼的危害
远离城区,附近没有人家,这是位于长兴青草沙水库附近的一条河道,河边零星的小草已经被踩秃,说明这里肯定有人下地笼。
近期,河道野生动物保护巡查小队来到这条河边,开展巡查活动。
果不其然,队员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沉在水中的地笼,长度大约30米。“这种笼子很长,横梗在河道中,而且布满细密的小洞,即使是小鱼‘路过’,也一样在劫难逃。”巡查小队成员秦成告诉记者。实际上,地笼造成的伤害不止如此,除了破坏水下食物链外,更会使水质受到影响。秦成告诉记者,一周前,他们就曾发现一个地笼中的鱼虾已经全部死亡,导致附近河水隐隐发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决打击”。
投放地笼很方便,但要清除它却是件体力活。一般的地笼长度在20米左右,更长些的可以达到50多米,且地笼大多都淹没在水中,要拖动这水中的“庞然大物”,通常都需要2个人相互协作,一人手持工具斩断地笼的绳子,另一人则用力将地笼从水里拉出。有时,队员还需下到河中配合使力。若遇当天水位较大,清理工作会更加困难。按照惯例,地笼被拉出后,秦成和队友们会将地笼剪碎,然后统一销毁,并将笼中已捕捉到的鱼虾放生。
建立长效机制
尽管巡查小组从未停止工作,也收到一定成效,但仍旧会出现今天清理、明天死灰复燃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工作方案。”综合服务社负责人朱友官说。巡查小队主动与各个河道的养护员建立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投放地笼的位置,而这也的确起到了效果。恰逢记者采访的当口,养护员季文家打来电话,称其工作的潘石村附近一河道发现有地笼。等到巡查小队赶到时,附近的一个村民正慌张地将地笼收起,准备“逃”回家中。“老伯,地笼不能在河道中使用。”秦成和队友们与老伯耐心解释地笼的危害,一开始老伯还不肯将地笼交出,经过一番劝说后,老伯承诺此后不再使用地笼。“很多村民对地笼的危害并不了解。队员们清理地笼是一方面,能够对‘下笼者’进行教导宣传,效果更佳。”朱友官说。当天,经一番清理后,巡查小队在该河道中共清除5个地笼,并沿路对围观百姓进行宣传教育。
“最近巡查中发现下地笼的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朱友官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巡查小组的“清网”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下一阶段,长兴镇党委、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百姓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考虑增加巡查小组人数,增加巡查频次等,对违规投放地笼及非法捕鸟等行为实行“零容忍”,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