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上的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的兴奋,不仅干部们开启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节奏,就连普通大妈们也在叽叽呱呱地争论芦稷皮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通过崇明西部的高铁站究竟落在城里的东边还是西部。小孩子们都已经知道了崇明要办花博会,像等过年似的晚上睡不着,做梦都想穿什么新衣服见来家的客人。这也难怪,岛上的这些新鲜事大事好事,怎么就让我们这些寂寞饥渴等了不知道多少年眼睛都快发直的崇明人赶上了呢。
看看崇明的历史,勤劳勇敢苦难深重的崇明人并不乏智慧和勇气,只是发展的机遇每次都像公交末班车一样开走,捶胸顿足和望穿秋水像空气一样如影随形,和周边地区一样的发展一样的幸福构成了崇明人的核心中国梦。现在,终于有了希望,终于有了崇明有史以来最大的利好消息,有了崇明有史以来最大的国家级花卉盛会。像花儿一样的幸福,终于被奋斗出来了。
崇明人选择举办花的盛会,那是冥冥之中的必然选择。崇明岛是那样一个隐逸浪漫的地方,如果没有菊花,那就没有东篱,就没有田园。岛上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喜欢在宅前屋后路旁溪边种植花花草草,田园有汗水有炊烟还有诗。水仙就象征着婷婷袅袅凌波微步的曼妙女子,如西施一般浣纱织布,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岛屿。崇明人喜欢在灶头上画花,取雅名为灶花,就是祈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崇明土布上的花纹也雅致可爱,有芦花有小人儿。花儿寓意着幸福,用新时代的幸福花构架起崇明与海内外的桥梁,无疑是崇明联接外界的又一个大通道。
然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花儿本身,而是一种更高层面更高境界的精神产品。正如灶花等等民俗文化的寓意本身不在此,怀念和传承的更大意义在于延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状态。土布的文创产品也并不在于其功能性目的,而是唤起一种记忆和乡愁。开心农场、民宿也并不只为了解决床位和住宿,而是展示人们内心的一种生活态度。因此,在幸福美好生活追求的大背景下,创意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创新。艺术之花更胜于现实之花,远方要有诗才更令人向往。
花卉的盛会已经进入倒计时,旅游和文化正在融合,又一个春天开始绽放。崇明绿色生态的底色,五彩斑斓的装扮,更多精神文化的注入,必将让崇明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