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米叶斑病是怎样发生的?
  玉米叶斑病分为: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圆斑病。它们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小斑病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种子表面一般附着菌量很低,在初次侵染中的作用很小。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植株受害形成新病斑,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又可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小斑病发生、流行,除与菌源有关外,品种抗病性是重要的因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小斑病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气候条件对小斑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小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成适温20℃~30℃,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33℃。玉米小斑病,以夏播玉米受害重。夏播玉米生长期,7~8月份温度适于小斑病的发生流行,如果此期间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田间湿度高,则往往引起小斑病大流行。相反,如果气候干燥,就发病轻。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很多的养分,如果肥料不足,特别氮肥的缺乏,不仅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果穗的大小,而且影响植株对小斑病的抗病性,因此发病重。玉米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抗病性是不同的,在开花前的营养生长阶段,抗病性较高:开花后的生殖生长阶段,抗病性较低。

  大斑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在一般地区,则两种越冬方式同时存在,而在东北冬季气温低的条件下,则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为主要方式,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表面附着菌量很低,在初次侵染中作用很小。分生孢子侵入玉米植株形成病斑后,便可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除与菌源量多少和品种感病程度、数量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其中以温度和湿度最为重要。大斑病分生孢子产生适温20℃~28℃,田间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因此大斑病发生严重。玉米生长后期缺肥,尤其氮肥不足,影响到植株的抗病性,病害发生亦重。

  圆斑病 病菌以菌丝体状态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形成病斑,从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感病品种面积大发病重。

  □ 摘自《东方城乡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农业
   第07版:生活
   第08版:绿岛
如何预防高温对花卉的危害
玉米叶斑病是怎样发生的?
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启示
崇明报农业06玉米叶斑病是怎样发生的? 2018-06-27 2 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