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初,记者回访了三位曾经采访过的新闻人物,听他们讲述几年来生活中的“变”与“不变”,艰辛与喜悦。每当用一篇篇报道记录和见证普通人命运的转变,记者感觉手中的笔更加有力量了。
到了回报社会的时候
2015年1月10日,本报2版刊登了报道《一个继母的救女之路》,讲述庙镇花季女孩张颖身患罕见疾病——克罗恩病,生命垂危,继母陈金德走上艰辛救女之路的故事。报道发出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崇明各界和张颖所在学校全力相助,为张颖手术募得数十万元善款。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张颖成功闯过鬼门关,病情进入平稳期。陈金德也被评为崇明道德模范,母女两人的感人故事还被改编成沪剧《晚娘》,在崇明和上海各地巡回演出,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学护理专业的张颖现在正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实习。通过几次手术,张颖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目前只要按时服药和注意饮食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记者惊喜地发现,张颖变了,原本沉默寡言的她,如今变得开朗了许多,女孩脸上又重新拥有了她这个年纪本该拥有的笑容。张颖说:“当时的一些病友后来手术没能成功,自己真的非常幸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而且手术也很成功,真的要感谢所有人。”
陈金德也说自己变了,儿子和大女儿相继工作,小女儿张颖病情也逐渐好转,这让陈金德和丈夫肩上的担子轻了很多。“原先真恨不得一毛钱掰成两半花,买油都不敢买大桶的,现在好多了,买油可以买10斤装的,牙膏再也不用5个人用同一支了。”
眼下,陈金德最大的愿望就是张颖能在崇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不要求工资有多高,只要能自食其力就好。”陈金德说。得到了社会上那么多的帮助,张颖最想做的就是回报社会,看到有人转发“轻松筹”,张颖总会献上一份自己的爱心,尽管微薄,但都来源于她的本心。有时,她宁愿希望筹款的信息是假的,因为这样就少了一个受病痛折磨的人。
始终是那个微信头像
2015年12月9日,本报2版刊发了《姚恩:他让世界认识中国警察》的人物故事,讲述了崇明公安系统中首位带上蓝色贝雷帽,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警察姚恩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转载了《崇明报》的这篇报道,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崇明的优秀警察。
在完成维和任务以后,姚恩回到了崇明特警大队,并从中队长升任副大队长。公安系统内部和许多普通市民都认识了这样一个文武全能的警察,看到姚恩常常和他主动打招呼,要他讲讲在南苏丹的故事。姚恩开始觉得有些不适应,“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特警,一切也都和出国前没变嘛,虽然岗位不一样了,但我还是分管训练工作,职责依然是维护崇明的稳定。”
姚恩说自己没变,但感情细腻的妻子顾天羽却发现了丈夫的变化。他说丈夫对自身要求更加严格了,并时常以维和见闻对儿子进行爱国和吃苦教育。对家庭的照顾也更加细致入微,尤其是去年9月,他们的二宝出生后,姚恩更是亲力亲为,在工作之外当起了“奶爸”。
不过,和普通“奶爸”喜欢晒娃照片不同,姚恩的微信头像始终是一张南苏丹难民营中一群非洲小孩抱着足球的灿烂笑脸。姚恩说,每当午夜梦回,他时常会想起在非洲的岁月,想念在那认识的非洲朋友,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那里战火纷飞,或许有些人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每当想到这些,都让姚恩更加珍惜当下,他和他的战友们愿意为了挚爱的家人和所有崇明人的幸福平安始终坚守。
最对不起的是儿子
2013年6月22日,本报2版刊登报道《紫薇花盛开在希望的田野》,讲述了“外来媳妇”凌林在崇明养羊创业的故事。5年多来,凌林正如家乡生命力顽强的紫薇花,灿烂地绽放。不仅养羊规模越来越大,还经营起了“凌一刀”连锁餐饮酒店,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从全崇明最会杀羊的“女汉子”,到拥有三家餐饮酒店的女企业家,从白手起家的外来媳妇到成为崇明政协委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成绩和荣誉纷至沓来。凌林说她这几年得到一些,也失去一些。她最看重的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终于可以证明自己能行,能把养羊的事业做大做强。“当时包括亲戚朋友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我肯定不会成功,他们越是这么认为,我就越是咬牙坚持。”正是凭着这股子劲,才让凌林坚持到今天。
事业风生水起的同时,凌林感到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了。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辅导儿子功课,没有时间帮他做饭。所幸儿子从小听话懂事,小小年纪就是料理家务的能手。“希望等他长大了,能够理解妈妈创业的艰辛,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