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悠悠往事~~~
悠悠往事~~~
悠悠往事~~~
悠悠往事~~~
悠悠往事~~~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往事
当年“高温季”
  □陈茂生

  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气温40度”几乎“霸屏”一周,各种防晒防热攻略风靡。朋友在微信中感慨:当年难得一天最高温度36度,虽然没空调,日子也不算难过。其实只要打开记忆,那时“防暑降温”的场景历历在目。

  每年6月15日到9月15日是工厂的“高温季”,彼时车间温度普遍高达35-45摄氏度。被称作“冷气机”的“空调”还是个只有传闻而未谋面的“神器”,其地位与如今的“劳斯莱斯”相当;大功率鼓风机是主要且唯一的降温手段。在高分贝和强风下高强度劳作一天,帆布工作服上汗渍叠加后那味儿只能“呵呵”以对。

  不过“高温季”里仍有各种带有温馨的“小确幸”记忆。工厂“冷饮间”6月15日正式“开张”,有酸梅汤、盐汽水还有自制“冰霜”且都是无限量供应;至于有带大肚子保温杯将此类饮品带回家“防暑降温”的,大多也就心照不宣地默许了。若气象台预报“明天最高温度35度”,“防暑降温”即刻升级:清热解毒的糯米、绿豆加甜冰水的“冰冻绿豆汤”或补充盐分的榨菜番茄蛋汤;每人免费一份但没限定量多量少,端个大海碗也行。根据出勤人数可领“冰砖票”,冰砖就是当下屡被赞美的“光明牌”冰砖;起先每人半块,后升级到每人一块。若当天预报最高气温34度隔天又报“昨天最高温度35度”,上述汤、砖之类立马补发,不得有误。最温馨的是“暑托班”,组织几十个职工子弟一起度夏,收费低廉且享受同样待遇,后期优先安装空调机,足以令当下的职场中人“羡慕嫉妒恨”。到9月15日所有这些戛然而止,哪怕一不小心最高气温重回35度,也只能“明年请早”。

  如今空调机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窗机、分体式到中央空调,有静音、空气过滤、负离子添加……功能更完善。职场中的“嗲妹妹”上班大多要披一纱巾,号称“吃不消”空调拂面实际却是“求关注”,真想拽着她们穿越到没有空调的高温天,看看如何矜持?有时也感慨:如果威斯利·开利没有发明空调,如何安度酷暑?但屈指算算,人生苦短,“没有空调的夏天”竟占一半有余,不禁自嘲:何来矫情?

  看着马路上排成长龙的汽车、青烟袅袅的烧烤摊前一溜排队等待口福的年轻人、早市后遗落街边的残菜污水、垃圾桶边上散落的污物和建筑垃圾、微微颤抖的空调外挂机……想起了近二百年前法国人萨迪·卡诺提出“熵增定律”即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简言之,人类不能无后果地享受科技进步,不能无条件地索取自然;千百年间用“火”发热便利生活,令局部自然界“熵值”持续增加,而迄今尚未找到有序的“减熵”路径;南极冰山崩塌、热带雨林萎缩……皆源于此。遇到烈日下奔忙的快递小哥、挥动扫把的环卫师傅、徒增的臭氧与PM2.5……时至今日,畅享清凉时不忘减少无效能源消耗,不仅节约而且积德!

  气象台将历年最高气温排成一个直方图,竟似攀登“史上最高高温线”的一格格台阶。细思极恐:跨越了40度、40.9度,42度还遥远吗?怕今后某日,人们如此聊天:以前最高温度只有40度,多么惬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走进“十三五” 迈向“世界级”
   第06版:生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独轮车
当年“高温季”
为故乡点赞
退“修”
摄影作品《嬉水》
崇明报绿岛08当年“高温季” 2017-08-16 2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