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咱们崇明人称之为“小车子”。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小车子”是咱们崇明人载人运物最合用、最经济、用途最广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故乡这片土地上,咱们的祖祖辈辈愣是靠它载过一世又一世、一代又一代,载出了咱们崇明人人丁兴旺、桑梓吉祥的一派大气象!
世界上最早发明独轮车的,一般认为,西为希腊,东乃中国。在古希腊雅典西部伊莱夫希纳地区,考古学家曾经发现过两张建筑物清单。经考证,这两张建筑物清单是公元前408年至406年的,清单上写有“一个单轮车”,于是人们认为西方的希腊最早发明了独轮车。中国独轮车的最早描述是在公元2世纪汉朝墓地壁画及砖墓浮雕中出现的。在四川成都一个年代为公元118年的墓中壁画,发现绘有推着独轮车的人;在四川沈府君阙发现年代约为公元150年的石浮雕,也刻有推着独轮车的人。
在古代中国,独轮车名称不一。在两汉、三国时期,独轮车被称之为“鹿车”。为何如此称呼?清代瞿中溶在《汉武梁祠堂石刻画像考》一书中说:“鹿,当是鹿卢之谓,即辘轳也。”此说甚当。因为早期独轮车的车轮制作,很可能直接截取原木并不进行深度加工,轮体有一定厚度,便于推行时操纵保持平衡。由于车轮浑整厚重酷似辘轳,因而得名“辘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敦煌变文集》卷八载句道兴撰《搜神记》述董永故事:“小失其母,独养老父,家贫困苦,至于农月,与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供养不阙。”
不知何故,“辘车”之名没有叫开,而“鹿车”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则常见。《后汉书·赵熹传》:“熹责怒不听,因以泥涂伯仲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后汉书·杜林转》:“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因亡去。”《后汉书·独行传·范冉》:“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乃结草室而居焉。”《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三国志·魏书·庞淯传》:“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
独轮车被称之为“木牛流马”,这和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皆出其意”者,设计师也。《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从《三国志》记载看,“木牛流马”为诸葛亮设计,是运输工具,这点应无疑义。但是否是独轮,抑或是双轮甚至是三轮、四轮,《三国志》没说。倒是宋代的高承,在其撰写的《事物纪原·舟车帷幄部》“小车”条,明确说:“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按《后汉・郡国志》,巴郡有江州县,是时刘备全有巴蜀之地,疑亮之创始作之于江州县,当时云然,故后人以为名也。”其言之凿凿,吾聊备一说。
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但大型的独轮车用以载物,前后各有双把,前拉后推,称作“二把手”。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就非常细腻、逼真地绘有“二把手”独轮车。地域的不同,对独轮车的叫法也不同。在北方汉族地区,独轮车与排子大车相比,身形较小,故俗称“小车”,崇明人俗称的“小车子”盖来自北方的称呼。在西南汉族地区,因独轮车推进行驶时,“叽咯叽咯”不停,故俗称“鸡公车”。鸡公者,公鸡也,与“重庆鸡公煲”之“鸡公”同。江南汉族地区因独轮车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故俗称“羊角车”。
据考证,欧洲出现独轮车实物的时间是在1170年至1250年间,而中国的独轮车“出口”到欧洲是在明末清初。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在其长诗《失乐园》中,写下:“中国人利用风帆驾驶藤制的轻车”诗句。他说的这种车,在当时中国叫“加帆车”,是在独轮车车架上安装风帆,以利用风力推车前进,大约是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创制的。
倘若这位英国大诗人再世,看见当年的中国“加帆车”西进和当世的英国“荣威车”东渐,该会发一声浩叹吧。
独轮车一般须用槐、榆、栗、枣等坚硬木材制作。其部件可分为大把,即两个把手通长部件;二板,即车轮后面最宽的横木;边毗,即大把在车身部分最外侧的两个有弧度的部件;上棚子,即车轮上方两个平行部件组成的长框部件,还有就是一个直径1米多的车轮。车轮由辋、辐、毂、轴组成。辋为车轮周围的框子,辐是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毂为车轮的中心部分,轴是毂上的圆柱形零件,套在独轮车车耳中。崇明独轮车似无俗称为“开口销”的辖。车子部件用榫卯衔接,殊为坚固。载人运物时,要像围脖一样,双肩围上“车绊”,即崇明人俗称的“肩带”,套住车把两边末端“耳朵”处,把握好人车重心,抬把前行,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在故乡崇明,一位男人如果不会推“小车子”,犹如一位女人不会纺纱织布一样,是会让人瞧不起的。当然,现在时代变了,无那种社会意识了。再说即使有人想推,几乎也无车可推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崇明县志·卷十八·交通》“陆上客运”和“陆上货运”条分别记载:“1927年前,本县陆上载客全赖手推独轮小车。”“手推独轮小车是本县旧时主要的陆上运货工具。它用硬木制成,构造简单,造价低廉,适用于乡间小道。”“县装卸公司前身为搬运公司,于1952年建立,时有独轮小车350辆,经营城桥、堡镇两地短途运输。1956年,新河镇、庙镇、陈家镇、向化镇搬运队加入该公司,独轮小车增至660辆,年运量8.6万吨。”660辆独轮小车,假如整齐排列在空旷场地上,亦当蔚为大观、煞是好看。
文汇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崇明文史资料选编——崇明竹枝词注释》收录了两首描写崇明独轮车的竹枝词。其一,龚其相外沙竹枝词五首之《妬得晴天一片云》:“轳辘沈沈耽耳闻,车篝满载路纷纷。棉花拾好都成簇,妬得晴天一片云。”诗中以“轳辘”指代崇明外沙即现在江苏海门启东一带的独轮车。其二,小寡妇 玙镇竹枝词七首之《走方郎中》:“开口先称所以然,小车靠椅坐天天。诊金不论多和少,方纸多置流水煎。”2013年5月29日出版的《文汇报》,其人间烟火栏目刊有陈炳元《崇明的车流》,文中写道:“独轮车的车棚上大多披挂着一条长长的带着各式花纹的夹被,叫做挂车被,可供客人靠背。其招揽客人的功效,一如陕北赶脚驴的华丽的雕鞍。”上引诗中“小车靠椅”用什么靠?该是车夫给走方郎中推车时所背靠的挂车被吧。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如此而言,革命的小车该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