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植(1899—1989),字养材,崇明县建设镇白钥村旭升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杰出造园家、林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造园学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
婉拒导师挽留
1954年,在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维也纳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学家杰利克在致辞中,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三大体系,得到大会的认同,成为世界造园分类的经典。使我国造园以“典雅精致、自然天成之美”成为独立体系,有三个重要人物永载造园史册:第一人是世界最早创造“造园”名称的我国明代造园学家计成,第二人是发现计成的伯乐、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本多静六,第三人是本多静六的高徒、我国现代杰出造园学奠基人陈植。
陈植,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陈植七岁入私塾,后转崇明县公立第一小学。1914年,他在因成绩优良而被母校保送升学时,毅然选择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林科。林科,与他名“植”、字“养材”再吻合不过了,圆了父亲要他学习一门实用技术学科的梦想。
1918年,陈植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造园研究室,师从本多静六博士,专攻造园学和造林学。
本多静六(1866—1952),日本林学家、造园学家,被誉为日本“公园之父”和“林学之父”。是他在研究古文献时发现了中国明代造园家计成氏的造园专著《园冶》和“造园”名称,也是他联合农学博士原熙教授,成功地向全日本、全世界造园界倡导统一使用我国计成氏创造的“造园”名称。
旧中国国力很弱,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常被人看不起。陈植怀着为国家争光、为中国留学生争强的心愿,在名师指导下勤奋学习。他“黎明即起,直至深夜,从无节假日和娱乐时间”,校史有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导师本多静六的器重”。1922年,陈植毕业时,本多静六博士竭力挽留他,并为他介绍女朋友。陈植婉言谢绝,毅然回国。
设计三大名园
1923年始,学成回国的陈植,乐此不疲地耕耘在林学和造园学的教坛。他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不久,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1926年春,镇江人民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声,由知名人士冷御秋倡议筹建赵声公园。陈植应邀担任设计。赵声(1881—1911),字伯先,孙中山同盟会负责人之一,黄花岗起义领导人,起义失利后于同年5月悲愤致疾而逝。赵声公园选址于镇江云台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亩。其时,我国城市公园还极少。陈植在《镇江赵声公园设计书》绪论中写道,公园对都市生活“似肺之于人”,“有益于卫生”,“教化亦深”,“是都市的室外之校”,建造赵声公园一为纪念烈士,二为城市生活造福。1931年,陈植造园设计“第一单”,以“伯先公园”之名,建成开放。
1926年春,陈植被任命为总理陵园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理陵园,后改名中山陵,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大型公园,位于紫金山之中茅峰南麓,右邻明孝灵,左毗灵谷寺,地势高昂。呈“自由钟”式图案。总范围包括整座紫金山。陈植著文回忆,“继因我在日本留学时期曾专攻造园学,拟将陵园设计之重任见委。”他深感公园体大,孙中山系世界伟人,陵园设计布局,关乎国际观瞻,须由经验丰富的著名大师出任。他推荐自己的日本导师本多静六。经委员会同意,陈植出面联系。本多静六博士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和借以报答中国古文明对日本化育之恩,表示愿意不受报酬设计陵园。后因种种原因,设计方案仍由委员会完成,陈植担当重大任务。1929年,中山陵建造大体就绪,6月1日奉安大典顺利举行。中山陵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既撷天然之美,更擅人为之巧,受到国内外好评”。陈植因贡献显著,自孙中山灵柩运抵南京后,他应邀参加迎柩、瞻仰遗容、奉安大典等全部仪式。1982年陈植回忆此事时仍深感荣幸。
1929年秋,陈植受农矿部委托,接下制定《国立太湖公园计划》的“超级大单”。国立公园,美国1872年建成的黄石公园开世界先河,其后在日本、欧洲渐行。《国立太湖公园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计划。太湖,介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总面积二千四百平方公里。陈植在《国立太湖公园计划》绪言中写道,世界上国立公园的发达,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建造国立太湖公园,“财力既非一省所能任,事业亦非一省所能完成”。提出国立公园意义“一为风景保存,一为风景启发”。是年冬,陈植《国立太湖公园计划》成稿,但旧中国经济薄弱,社会政治动荡,这份超级大单未见实施是意料之中。他终究盼到了机会。半个世纪后的1980年,他受聘为太湖风景区技术委员会委员。此时,他已八十岁高龄。他受委员会委托,怀着宏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分别写信建议“建立太湖国家公园”,“请求将太湖建设体制确定为我国国立公园建制的首创”。其后,太湖风景区得以建设,以太湖、沿湖山丘、岛屿的风景为特色,汇合区域内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天然湖泊风景公园,总面积达三千余平方公里。陈植长达半世纪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奠基造园学说
陈植深受导师本多静六的影响,回国后坚持造园学理论和历史研究。1925年,他出版第一本著作《观赏树木学》。他在《自序》中提出:“观赏树木为造园主要植物之一”,应“以美观为主,实用为辅”。1984年,此书应读者要求,在增添若干树种内容后再版。1926年,陈植出版了第二本书《都市与公园论》,向国人阐述公园对城市的作用、意义、管理和国外城市公园现状等知识,是广大民众了解“公园是什么”的普及读物。
1928年夏,陈植倡议成立了中华造园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园学术组织。接着,陈植全力以赴编著《造园学概论》,作为学会“造园丛书”首部著作。1931年1月,《造园学概论》一稿交付商务印书馆。不料,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书稿灰烬。不幸中大幸,陈植留有副稿。1934年,《造园学概论》问世,并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造园学专著,被列为“大学丛书”。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书先后二次再版。陈植在该书《自序》中提出,“造园”之名,首见于我国文献是明崇祯时计成氏所著我国古代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提出“中国是造园发祥最早的国家”。陈植解释:“造园学是关于土地之美的处理的系统研究,造园学其技术为‘造园术’”。
陈植坚持研究造园教学。他对院系调整中将造园学专业或改名称或并入其它科系的做法持有异议。他多次著文论述,也多次上书教育部,详细阐述基本观点:“造园学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其专业性质,和造林学、园艺学、土木学、建筑学、市政学及美术、文学都有密切的联系。把造园独立成为一个专业,来培养具有综合性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的人才,确是适时而必要的。”他希望恢复“造园专业”,并独立为“造园学系”,逐步发展为“造园学院”。
推动海南改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1月,陈植奉农林部命令,驰任海南岛农林机构接收办公署主任。
海南岛为我国南疆大门,地理位置重要,向为世界关注。“欲霸南洋,先取海南”的日军,于1939年2月10日占领全岛,以此为跳板,策动了南洋战争,接着越南、泰国、新加波、菲律宾等相继得手。
陈植趁接收公务之机,考察全岛。他怵目惊心于海南岛富绕的资源蕴藏,面对紊乱的现状又忧心如焚。他返回后极力向国民政府宣传鼓动,对海南岛行政区升格改制,“以唤起朝野注意”。他建议把海南岛“先改特区,后筹建省”,由国家直属管理。他向政府呈交了《海南岛资源之开发》(又名《海南岛开发计划》)。他提出开发海南,资金和人才是两大关键。他向教育部建议在琼崖创办农业学校培养开发人才。他又撰写了近十篇有关海南岛农、林、渔、牧开发的论文,发表于《东方》杂志。
1946年春,陈植奉农林部之命第二次赴海南岛,整顿农林机构。后又奉教育部之命,筹建琼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以培养人才。1947年8月,国民政府通过将琼崖改为“海南特别行政区”的决议。虽然时局动荡,但是陈植大受鼓舞,对开发海南岛充满期待。为吸引开发者和让国民了解海南岛,推进政府加快落实建省大事,他伏案疾笔,夜以继日,编著《海南岛新志》。1948年,《海南岛资源之开发》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发行。1949年2月,《海南岛新志》由正中书局出版发行。这两部著作出版,对海南岛开发和建省改制的影响极其重大。两个月后,国民政府宣布海南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首府设立于海口市。6月,又颁布筹备海南建省的法律文告,并在海口成立建省筹备委员会,筹谋改省。经济开发,改制建省等大事,是以国体稳定为前提的,但是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坚持内战,海南岛始终处于动荡不安,陈植看不到梦想的实现是必然的。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回到人民手中。陈植当年的规划和建议真正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海南岛迈开了开发步伐。1988年4月13日,国务院宣布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海南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时已八十九岁的陈植,终于看到了他的海南省之梦变成现实。
研究古代遗产
陈植十分重视古代遗产研究并编写研究专著。他说“教授不能没有著作”。他积极奔走,于1931年、1956年两次重印国内几乎失传的古文献《园冶》。他编写的《园冶注释》1981年出版,并于1987年又出版了该书的订正本。他对人说:“我年事已高,只增补这一次了,如尚有未尽善处,只有期待青年学者来完成了。”陈植还于1981年出版了《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1984年出版《长物志校注》等造园古文献研究专著。陈植在八十四岁高龄上,动笔撰写我国第一部《中国造园史》,天不遂愿,九十岁高龄时,因肾病复发遽然逝世。陈植先生的女儿陈祖庆出面支持,使家父六十七万字的《中国造园史》遗著出版问世。
陈植把毕生献给造园学。1989年6月1日,南京林业大学为陈植先生举办“陈植先生九十高龄暨执教六十余年庆祝会”,赠送一匾:“三千桃李仰身教,九十春秋仍笔耕”。这是对陈植一生的真实写照。日本造园界赞扬陈植为“中国造园界的先达”。先达,德隆望尊的知名前辈者也。
本栏目由上海市崇明文史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