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入都市发展 打造绿色经济
学者专家聚首,探讨“生态+”制度建设
  □记者  咸明

  在刚刚闭幕的杭州G20峰会上,中美两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推动该协定于近年内生效,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稳定框架。借这一东风,2016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举办了“生态+”制度建设主题论坛,论坛上,专家学者云集,就崇明可持续发展如何搭建框架、“生态+”制度如何建立健全等进行深入探讨,为推动实现“生态+”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长江大保护崇明要走在前头

  “崇明的生态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影响着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说,崇明占上海市面积五分之一,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崇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崇明建设生态岛10多年来,“生态立岛”已深入人心,生态的轮廓和体系基本形成,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攀升。上海社科院作为全市的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崇明生态岛建设发展,谋划崇明生态岛建设新路径,为探索上海特色的生态文明新模式贡献力量。“我在市政府工作了20年,专门来崇明做研究就有过13次。最近,我们想把崇明作为一个长期合作的单位,共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

  王战提到,杭州G20峰会刚刚结束,峰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中美两国率先对《巴黎协定》作出承诺,把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崇明位于长江和东海交界处,其生态环境保护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崇明十几年来坚定不移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的。由此,王战建议,《巴黎协定》的落实、绿色发展的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崇明应该走在前头,这是未来崇明打造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的核心主题。

  “我们也很高兴,崇明撤县设区,意味着发展的脚步将会迈得更开。但是,我们必须要想清楚,怎么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生态+’到底加什么?我想,一定要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王战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在崇明建一个联合国的生态学院或是绿色发展学院,集聚全世界的智慧探索研究实践绿色发展,这于崇明这座生态岛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制度建设要看准机遇下对棋

  “崇明撤县设区,上海从此进入无县时代,也真正进入了都市圈经济时代。”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说,上海在“十三五”要打造长三角城市都市圈经济,而崇明作为战略要地,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崇明的发展从自身的事情,变成了上海的事情。

  那么,撤县设区给崇明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生态+”制度建设又应该朝什么方向考虑?任新建认为,首先,要利用好几个非常独特的区位优势——崇明地处长三角最前沿,面向广阔的太平洋,是“海岛”;其后是漫长的长江黄金水道,同时又是北上的枢纽,是“江岛”,加上本岛、长兴岛、横沙岛“三岛联动”,具备了对内对外发展两方面的巨大优势。因此设计相关制度时,一定要把区位优势充分考虑进去。

  “崇明十多年来坚持生态保护,为自己也为上海保留了珍贵的绿色。现在我们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要保护生态,同时要创新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任新建说,崇明“十三五”明确提出“生态+”发展战略,但具体怎么做?“我们已经看到,崇明有很多新业态和新兴服务业态蓄势待发。比如说,生态高效农业。崇明的农业原来更多是走规模农业的道路,现在,必定要做好服务上海、适应现代都市需求的农业;如旅游,崇明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休闲旅游、体验型消费的胜地,旅游可以和农业、文化、娱乐、体育融合发展;我们还期待崇明的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有巨大发展,成为崇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机遇和挑战并存。任新建认为,接下来,崇明的城镇化进程会加速,在社会管理方面,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因此,风险预警、评估、防范和监测机制要快速跟上。任新建还建议,崇明要加快包括“大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系、智慧崇明建设;加快梳理优化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无可替代

  “森林、农田、淡水湿地、滩涂湿地……这些占据崇明总面积85%的自然资源是无价之宝,现在,它们的身价将能得到科学测算,成为崇明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重要依据。”论坛上,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发布了崇明生态文明制度探索和创新成果——《崇明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关键。”黄沈发说,在去年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都是核心的技术支撑。“只有通过科学评估,把崇明的自然资源实物价值及其服务价值计算出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生态建设成效,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生态+’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在对崇明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中,主要包括实际面积、数量等实物量和产品价值(即粮食、淡水等)、生态价值(即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文化价值(即休憩旅游、美学景观等)三大类。研究表明,截至2013年底,崇明自然资源的实物资产为1897.2平方公里,占全市32%;崇明岛以不足全市20%的国土空间,拥有全市30%的自然资源,保育了全市40%的生态资产有效当量,提供了近50%的生态服务功能。

  “至于这些自然资源资产到底值多少钱,至少还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不同类型资源的实物量、服务量的价值化方法不一致,要解决可比性问题;其次,自然资源的‘负债’有待进一步精确界定。”黄沈发说,研究报告还显示,目前崇明的发展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如环境治理任务仍然艰巨,生态保护成果如何长效维持。“过去十多年,崇明始终在保护和建设生态,但关键还在于如何把这些成果维护好,真正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此外,生态产业体系培育滞后、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足等也是摆在崇明面前的发展瓶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融入都市发展 打造绿色经济
陈家镇开展人大换届选举培训
切实增强使命感确保选举有序进行
退休医者的仁心仁术
道德传承 情暖建设
改善水环境面貌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崇明报要闻02融入都市发展 打造绿色经济 2016-09-14 2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