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崇明
乡村管乐队
  □施敏

  《迷人的乐队》是三十多年前一部农村题材电影,讲述农村青年辛天喜在家乡创办农民管乐队的故事。那时,在家乡崇明,农民自办铜管乐队,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了。

  崇明被称为“铜管乐之乡”。早在清光绪年间,基督教传入崇明之时已带进了铜管乐。当初是由一名英籍华人传授给当地孤儿院的孩子们的,随后便在青年学生和农民中出现了一支又一支管乐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每个乡、村、社、队都有自办的铜管乐队。当时享有盛名的是竖河、大新乡合并为公社时成立的30多人的大乐队,由黄承先任指导,并请上海管乐团辅导和提供乐谱,可以说风光一时。

  乡村管乐队一般由十一二人组成,规模虽然和专业的铜管乐队不能比,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乐队里大号、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小鼓、铜钹等一应俱全。

  一年一度的新兵入伍,村里都要举办隆重的欢送仪式,乐队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乐队从村委会大礼堂出发,一路簇拥着披红挂彩的入伍青年,吹吹打打来到新兵家。虽说他们其中有的人不识谱,但他们都是天生的乡间乐者,一双双粗糙开裂的大手,紧握着金灿灿、明晃晃的乐器,吹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样。长号手、小号手们,头微微高扬,手指在号的按键上飞速地跳跃着,眼睛似闭非闭,一副陶醉的样子。鼓手两臂开张,上下起伏,鼓槌一会儿轻抚鼓面,一会儿重击鼓身,不管轻重,总恰到好处。

  四里八乡的村民们也赶来看热闹。那时,我总是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一是有喜糖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父亲是管乐队里的一员,他是吹大号的,看着他神气十足的样子,我也特别有光彩!

  扛锄头的农民玩洋乐器,并非这么简单,很多队员最初连乐器名字都叫不出来,乐理知识更是为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辛令人动容。

  “乐器刚买来时,我们连箱子都不会打开”。父亲回忆起初学时的情形,“一开始拿着大号根本就吹不响,更别说运气、指法什么的了。就算有人把号吹响了,捣鼓出来的是牛叫一样的闷声,因为不懂技巧,几天下来,嘴巴都吹烂了。好在县文化馆会定时派出专业业务干部进驻村里,为队员们讲课辅导”。

  平时,他们下地干农活,各自忙着生计,训练的时候,他们拍拍身上的泥土,准时赶到练习的地方。从最简单的简谱开始学起,“哆来咪”记不清,只好用汉字一个个地标在谱子下面。进展虽然很慢,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渐渐地学会了识谱、音阶,慢慢地,能独立演奏短曲了。

  乐队里一般会有位被称为“师傅”的元老级乐手,有基础、技术好、威信高,是乐队的“灵魂”人物,年轻人会经常和他切磋技艺,他也乐得指导,在口传心授中保持着某种师承关系,这正是乐队最温情的地方。乐队最终还会涌现出一两位会同时演奏多种乐器的多面手,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乐队随时可以作出调整。

  乐手们演奏的乐谱是手抄本形式的,曲子大多是从歌曲集中抄来的,把它记录在小本本上,可以随时翻出来看看。曲目除了《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社会主义好》等保留曲目外,很多歌曲由他们自己改编,像《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刚开始流行,就被他们改编为新曲,经他们演奏,迅速在岛上流传开来。

  崇明的冬天冷得入骨三分,很多老人熬不过腊月寒冷的天气撒手而去,口碑好的乐队在一年最繁忙的时候,几乎天天在赶场子。乐队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保持着某种默契,这就是各自遵循的行业规则。他们凭借自身的技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现在,乡村管乐队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但是,已经难以回到鼎盛时期的光景了。那些在田园间留下浓郁的泥土芳香却别有韵味的“迷人乐队”,恐怕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悦读
   第05版:生活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绿岛
在林海音先生家做客
银杏树
乡村管乐队
国画《双香》
生活的调色板
我的哥哥
崇明报绿岛08乡村管乐队 2016-08-17 2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