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竞华
本报讯说起农家办酒,相信身处崇明的百姓都不陌生,也都参加过。近年来,崇明的农家办酒从原本自家亲戚帮忙搭手,渐渐转为交由“一条龙”服务包办。不过,在挑选“一条龙”服务的过程中哪些是“正规军”,主人家往往无从辨别。很快,这样的局面有望改变。探索加强崇明农村办酒从业人员组织管理已被提上县市场监管局的议事日程。而此举也是今年本县创建“上海市食品安全县”的惠民举措之一。
日前,记者从县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本县今年围绕“食品安全状况良好,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群众认可、社会满意”总目标,创建上海市食品安全县,群众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总体满意度力争达到70%以上。
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是崇明创建市食品安全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次创建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落实政府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促进社会协同共治。
崇明创建上海市食品安全县的目标任务日前已经出炉,监督执法重点问题、重点区域、重点品种也已确定。重点问题包括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超标、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食品广告虚假宣传、伪造生产日期等;重点区域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商场及连锁超市、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等;重点品种有乳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保健食品等。今年,县市场监管局还将联合相关乡镇、部门,共同出谋划策,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周边无证无照开设食品店(摊)等存在已久的食品安全问题。 (下转7版)
(上接1版)
“黑窝点、小作坊有不少藏在你想都想不到的地方,远的躲在垦区里,深的藏在猪圈里,人生地不熟的监管人员接到匿名举报后,经常摸不到地方。为了避人耳目,有些人还在半夜进行加工。”县市场监管局一位监管人员的亲身诉说道出了执法检查的不易。
为了一改过去的“被动”,今年创建工作开展期间,本县将建立落实跨部门、跨区域的案件协查、产销衔接等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通报工作。目前,食品安全已落实属地排查监管,作为“作战”前沿阵地,基层能否及时发现隐患和问题,对创建工作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从今年起,食品地下加工黑窝点的监管和排查已列入各村美丽乡村、村级组织以奖代补考核,村干部及当地网格巡查员都将肩负起查“黑”的重责。此外,市民也可拨打“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协助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维护崇明食品安全环境。
过去几年,本县豆制品作坊、熟食卤味等多个存在已久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已得到有效整治,进一步净化了崇明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市场。
在2014年,本县针对熟食行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当年的摸排统计中,全县共有熟食卤味店112家,其中约70%左右店的货源来自无证加工点。通过因地制宜探索“一店一工场”整治模式,使熟食经营户做到了凭“三证一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货凭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营业执照》)销售。对无证从事熟食生产加工的家庭小作坊及无证从事熟食经营的熟食店,坚决依法取缔。
为解决无证豆制品作坊大多存在的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县市场监管部门又开展了针对豆制品生产加工家庭小作坊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无证豆制品作坊的生产经营行为。
多年的努力,为本县创建上海市食品安全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本县将严格按照创建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食品安全提出的“四个最严”、“四有两责”的要求,加强监管,维护食品安全正常秩序,服务食品产业发展,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全力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确保全县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