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崇明之美,美在生态,建设生态岛,离不开产业支撑。近十年来,本县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在攻坚克难中转型升级,在统筹兼顾中调整结构,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和新兴产业,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春节刚过,上海自成集团公司下属两家企业——绿源食品厂和晟槟快餐公司又开始忙碌起来,崇明特产白扁豆、金瓜、马兰头等经过加工包装后,运往市区各大专卖店,以有机蔬菜为主打的快餐进入了沪杭高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崇明深加工农产品越来越受市民欢迎,产销两旺,带动了种植业结构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是本县的主导产业,而发展生态农业,污染源治理是关键。近年来,本县建立了20多个畜禽粪便处理站,扩大绿肥种植,全县绿肥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大幅减少,土壤得到改良,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的品质和附加值,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打开了绿色通道。去年,分布于全市的300多家农产品专卖店年销售达7亿元。
生态农业风生水起,工业转型升级也是马不停蹄。2013年,庙镇工业经济总量同比下降了六成以上,年产值10亿元的上海沪宝钢铁公司因为污染得不到控制,被转移到岛外。6年来,像这样类似的污染企业全县共关停185家。
生态岛建设,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县委县政府一手抓调整,一手抓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工业重点抓住“一体两翼”,借助临近上海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和智慧岛数据产业,吸引高端项目落户,在现代服务业谋篇布局,蓄势待发。
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旅联盟、体旅结合、文旅携手,从候鸟飞翔的东滩湿地到碧波荡漾的明珠湖畔,从绿意盎然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到淳朴自然的农家庄园,还有每年的森林旅游节盛会,吸引八方游客,年接待43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
崇明越过传统农业低附加值和传统工业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径,坚定走生态发展之路,一二三产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