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牵手遗珠生辉
土布还能做成各种别致的工艺品 杨磊 摄
  □崇启两报特别报道组

  有人说,崇启大桥通车后,崇明和启东就是一家了。自沙洲连成陆地以来,尽管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崇启两地本就地缘相近、语言相通。 

  无论是《崇明报》的记者在启东,还是《今日启东》的记者在崇明,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不用说普通话。围着一圈人,外人无法通过语言判断是崇明人还是启东人。这很像崇明文化与启东文化的关系:相似、熟悉、亲切。 

  这一头有崇明的土布,那一头是启东的色织土布……崇启大桥连接的将不仅是崇明与启东的土地,它还将串联起两地的文化。

  崇明:压箱底的土布“洋”了

  驱车在崇明县林风公路北行,我们来到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民间民俗展览馆——江南三民文化村。由10万余块旧砖、1万余片雕花木板、1000余扇民间手工门窗打造的文化村,拥有60个展示馆,古色古香又分外“厚重”。崇明土布博物馆位列其中。 

  秤星布、一字布、蚂蚁布、柳条布、毛蓝布……走进江南三民文化村土布博物馆,一根用土布垒成的高至屋顶、直径近一米的圆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圆柱上还贴着“支柱产业”四个红字。 

  身穿深蓝色土布衣的福建人范敬贵8年前来到崇明,筹办起以江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民俗民族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三民文化村。见记者一行前来探究崇明文化,范敬贵开门见山地说:“土布是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介绍,崇明的土布生产历史已有500多年。清代光绪年间,土布生产已成为崇明的支柱产业,当时全县13万户人家拥有土布织机10多万台,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有250万匹,全年所织土布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半。经过几年的收集,土布博物馆从岛上农户家收来的“压箱底”土布达2万匹,多达160多种图案。 

  走进土布馆里间,眼前俨然一场土布服饰秀,各处摆放着不同款式的土布服装。玻璃橱窗里是用土布制作的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帽子、鞋子、手机袋等。 

  范敬贵自己常年穿着“老布衣裳”,他说:“土布衣服不起静电,透气性强,越洗越软,穿着非常舒服。”目前馆里开发的土布产品有100多种。 

  “物以稀为贵”,一件土布衣价格不菲,但前来参观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对这种纯手工的土布服装和工艺品爱不释手,临走时总要买件衣服或者捎个小配饰。 

  范敬贵算了一笔账:等乡间的60万匹土布用完后,重新打造一批土布织机,聘请农妇手工纺织土布。预计投入的原料和人工成本,可产出双倍的产值。 

  作为三民文化村60个展示馆中占地规模最大的展示馆,土布博物馆备受“宠爱”。在范敬贵眼里,土布存量丰富又可实现除门票经营外的产业经营。收集更多的土布和深入挖掘其文化意义是土布博物馆当下的要紧工作。 

  “崇启大桥开通,我们到启东取经就方便了。”范敬贵坦言,启东的色织土布更为精美,他正在与启东旅游文化方面的人士联系,希望双方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三民文化村自2010年9月8日开业以来,已有1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但这并不是人们认识土布的唯一方式。连续举办了八次的“三民”文化研讨会,也是推介土布文化的重要平台。范敬贵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充分挖掘崇明土布的文化内涵,打响土布品牌,让崇明土布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启东:捡拾散落的沙地珍珠

  一座大桥让一座城市沸腾。启东这座年轻的城市在迎接桥港时代来临的同时,还在进行一场对沙地民俗文化抢救、挖掘的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处于展品收集阶段。 

  似乎还能听到织布机咔咔咔、水车嘎吱嘎吱的声音……在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一间近200平方米的民俗风情博物馆展品征集室里,353件富有沙地先民民俗风情特色的“古董”,穿过时光隧道,散发着悠悠遗韵。 

  2004年下半年起,民俗风情征集小组工作人员就分赴全市各地,寻尽民间的角角落落,试图梳理老一辈人零零散散的记忆。 

  进门就是纺织类展品区,一台老式织布机上端还缠绕着棉线,下端是正在纺织的芦篚花布,仿佛织布的老奶奶临时有事刚刚放下手中的活。织布机旁的小标签显示“收集于向阳镇”。说起芦篚花布,启东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黄建石很有感触:“这个织布机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老一辈启东人都穿芦篚花布做的衣服。” 

  记者看到芦篚花布与旁边展示扣甲机子上的白平布区别明显,织好的芦篚花布是蓝白相间的小格子,纹路也更加生动活泼。“它不用染就能直接做衣裳,每人家里至少有一两套,我还有几套呢。”59岁的黄建石说。 

  而就在前不久,江苏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启东市色织土布技艺入选扩展项目中的传统技艺类。 

  其实启东最早有名的是制盐业,而非纺织业。南通盐业志也记载,启海的制盐业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曾作为宫廷用盐进贡,其它史料也有相关记载。但是,收集盐灶、盐锅、盐推板、盐坊却很难。盐业用具在征集中的空白,一度令人遗憾。经过几年努力,记者此次在征集室的盐业区看到了晒盐制盐的一套工具,墙上还配有详细的晒盐作业流程图。 

  在农耕区,一只高约64厘米的木臼是众多日用器皿中最引人注目的。木臼由一棵老榆树根做成,上面刻着“1949”和“生泰”两行字。虽然木臼的外表斑斑驳驳,但是被磨得溜光的内壁仿佛述说着启东先人种稻碾谷的垦荒历史。据介绍,木臼的主人是73岁的退休老教师徐撰元,他还精心收藏了放磨盘的磨架子等具有民俗风情特色的物品。当听说政府要建民俗风情博物馆时,他毫不犹豫拿出了自己的藏品。 

  三寸缎面绣花鞋、太师椅……征集室共分家居类、渔业类、宗教类等八个类别。 

  启东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一彬告诉记者,民俗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过去,更传承着具有地域风情的神韵。以后,启东民俗风情征集室将作为正在筹建的长江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主题,集中展现启东的民俗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悦读
   第08版:绿岛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2版:风采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履行委员职责 贡献智慧力量
文化牵手遗珠生辉
县十二届政协召开 第三十四次常委会
温情涌动冬日海岛
陈家镇:生态镇建设魅力凸现
规范餐厨垃圾管理
崇明报要闻02文化牵手遗珠生辉 2011-12-21 2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