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就业优先”战略,让5万多人走上岗位
家住陈家镇铁塔村的沈海山,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失业在家。2009年偶然得知有政府补贴的维修电工初级双证培训,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因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沈海山被老师推荐到江南长兴造船有限公司,经考试被该企业录取,担任工保部动能作业区维修电工,月收入3500元左右。“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家里人少了一份担心,而我自己对生活也多了一份信心。”沈海山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利用政府补贴政策参加维修电工高级培训,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成为维修电工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沈海山的幸运,得益于县政府出台的好政策。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生态岛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坚持增加就业与提升非农就业并重,促进岛内就业与扩大岛外就业并举,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优化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建立覆盖全县镇(乡)、村的就业服务平台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开业指导服务,推进劳动力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期间,还先后成立崇明县促进就业长兴工作站、崇明岛外促进就业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本县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开拓更广就业领域,挖掘更多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007年以来,全县共计新增就业52403人,实施职业技能培训52145人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城镇失业登记人数始终全部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数以内,失业人员的比率逐年降低。
保障 新农合新农保,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今年10月末的一天,记者走进港西镇协北村卫生室,在治疗室里见到了正坐在床边输液的村民姚骅。“我是咽喉发炎,骑电瓶车过来看病,5分钟就到了。”姚骅手里拿着一本“崇明县合作医疗门急诊就医记录册”,封面上插有一张医保专用磁卡。电脑打印出来的收据显示:姚骅这次看病医药费总计28.6元,其中门诊减免2元,“新农合”支付21.3元,自付5.3元。“有了‘新农合’,我们农民看病负担大大减轻。”姚骅说。
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本县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工作,市、县、乡镇、村各级财政都增加投入补贴力度。本县“新农合”筹资水平已从2007年的人均276元提高到785元,除去政府补贴,农民每年只需缴付180元即可参保。农民参合率达99.5%,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的普及,让农民逐渐告别了“小病靠扛”的尴尬。
如果说“新农合”让农民病有所医,那么“新农保”则让农民老有所养。
今年起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设为每年500元、700元、900元、1100元、1300元5个档次。参保个人可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参加‘新农保’,政府还给补贴,对农民的吸引力更大了。”家住港沿镇骏马村的陆卫香谈及“新农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村里那些过了60岁原本没参加任何保险的老人尤其开心,他们做梦也没想过还能拿到养老金。”
2007年以来,本县制定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实施意见,实施农保基金县级统筹,建立农保基金县镇财政投入和农保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至2011年,全县农保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领取标准已由2006年末的70元提高到370元左右。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发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参保对象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60岁以上农民养老金发放实现全覆盖。
医疗 医疗卫生改革,让大病不过江梦想实现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高水平医疗机构和设施,崇明的百姓看病诊疗,须靠轮渡越江,到市区大医院。即使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崇明人赴市区仍需驱车上百公里,看病依旧不便。是什么让崇明百姓大病基本不用出岛?且看记者的采访——
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泌尿外科,记者看到了前来复查的董美英阿婆。75岁的董阿婆家住港沿镇漾滨村,今年8月,她因双肾结石发作住院治疗,病情复杂。新华医院派驻崇明的专家陈建华为她主刀,一次手术就把分布在两侧的结石全解决了。时隔一个多月,老人气色红润,恢复良好。
“要是在以前,像她这样的情况肯定要送市区大医院。病人一路受罪不说,家属交通、住宿、陪护等方面开销也很大。而现在,从总院派到崇明的高级专家、麻醉师和共享的先进设备都很齐全,做这个手术完全没问题。”陈建华说。
2009年,原崇明县中心医院成为全国知名的上海新华医院“崇明院部”,并开始着手三级医院创建工作。三年来,新华总院先后派遣42位专家支崇,其中,学科带头人双向兼职15位,常驻专家27位。崇明为长期驻点专家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而专家们也深感这里的病人“很需要”,都安下心来坐堂接诊。专家来崇期间,已开展包括膝关节镜检查、胸腔镜微创治疗、肾癌根治术等近30项岛内适宜技术。如今,崇明百姓生了大病,基本能够做到不出岛。
大病基本不出岛,小病则可不出村。近年来,随着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的实施,本县18个乡镇、225个行政村村卫生室已实现标准化改造。经改造后的村卫生室由过去一个简陋的小院变成了一个拥有注射室、治疗室、诊察室、宣教室、信息室和药房的“微型医院”,大大方便了本村群众的就医需求。
教育 均衡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2007年以来,本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设施全面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落实和完善弱势群体帮教和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全覆盖。新海、东平两地实施农场学校属地化管理后,本县又相继完成两地校舍场地改造,使原本破旧落后的教育硬件设施显著改善,当地孩子有了更好的求学环境。2008年,本县着手实施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就读比例;将符合本县教育规划需求和市教委标准的外来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并取缔不符合标准的办学点。农民工同住子女享受到公平教育。
本县学前教育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完成幼儿园达标工程,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5%;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率达到95%。
教育公平不能没有“质量”。近年来,本县高中精品教育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崇明中学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民本中学、扬子中学、城桥中学、堡镇中学完成县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高考本专科上线率保持在90%以上。
文化 文化生活遍“村”开花
自2007年以来,本县通过文艺辅导、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制定《崇明县社区群众文艺团队扶持办法》及《实施细则》,通过政府拨付扶持资金,改善群众文艺团队的活动条件;派遣业务骨干“沉下去”,深入乡镇文广站、村委会进行培训、辅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社区文艺团队迅猛发展,目前,全县乡镇、社区文艺团队已达400多支。
2011年国庆黄金周天天演,搭建南门、陈家镇演出点,每天2场演出,尽显群众文艺团队风采。乡镇、社区文艺团队自编、自导、自排、自演,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节目,讲述的是农民身边的人和事,文艺团队爱演,社区群众爱看,受到老百姓欢迎。
社区文艺队员高兴地告诉记者,“种粮有补贴,想不到唱歌跳舞演戏也有补贴!”目前,全县每年筹划百场戏下村巡演,乡镇巡演活动场次达到1000余场次,观众超过20万人次。上海世博会期间,本县社区文艺团队还登上世博会市民广场舞台,参加崇明社区文化进世博活动,每天演出3场,演出富有崇明地方特色,展示崇明民风、民俗、民趣,得到中外游客赞叹,30多场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体育 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办赛水平
2007年以来,本县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学校体育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蓬勃开展,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县的社区健身苑(点)34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9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5个。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2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比例已增加到42.6%。
体育社团组织与健身团队相应增加。据统计,本县共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7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体育社团组织1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18个,社区健身团队200余支,队员6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400多名,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实现全覆盖。
“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以及“烈士杯”篮球赛、农民自行车赛、领导干部兵乓球赛和乡镇群体项目展示活动已成为全县人民体育健身的品牌活动。工、青、妇、残等各行各业开展的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和运动会,极大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生活。“一镇一品”初具规模。
崇明举办自行车赛进入第九个年头,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为一项国际顶级自行车赛。今年该赛事是亚洲唯一的伦敦奥运会积分赛,世界排名前10的车队中,有6支来崇参赛,赛事还吸引了30多家中央、市内外和境外媒体近70名记者竞相报道。车赛的圆满举行体现了本县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