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焘熊
在崇明,一提起小吃,首先想到的是米粉做的糕团烧饼。逢年过节节庆喜事时,岛人都会用它们贺喜待客。那软糯的口感,那稻米的馨香,令人没齿不忘,让人欲罢不能。在如今各种各样小吃琳琅满目的时代,崇明的糕团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仍然有一席之地,这不能不归于它们自身的魅力。
喜庆满盈的崇明糕
先来说说已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崇明糕。
“有钱没钱,蒸糕过年”,这是崇明旧时乡间的一句民谚。
腊月里,灶王节将临时分,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粉,然后再在灶头上架起蒸笼,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用开水揉和,待成为手捏成团、落地能散状时,渐次放入笼格内用旺火蒸制。乡下蒸糕的日子也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当糕的香甜味随着袅袅上升的水汽浸洇开来时,孩子们都会咽着唾沫围聚拢来,等待年糕的出笼。只见蒸糕的师傅掇起重重的蒸格,把内中的糕在大喊一声“嗨”中倒扣在一旁桌子的垫板上。这时候,大家便会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指,将残留在蒸格上的年糕粒屑抠挖下来,塞进嘴里,然后“啧”地一声叹道:“好香!”
依蒸制方法的不同,崇明年糕可分为如下三种:松糕、糯糕和蒲鞋底糕。所谓松糕,即是年糕在蒸熟后,趁其在半软半硬之时,用刀切成一块块长约一寸、宽约一寸、厚约半寸左右的长方形糕块(崇明人称之为“糕丝”)。这种糕的米粉由于相互间有间隙,因此吃起来口感酥松。早先崇明农家,逢年节时常会蒸上几大蒸这样的松糕,一块块切成糕丝,放在簾子上曝晒。待晒成砖块一样硬时,收藏在坛甏内。这样的糕丝,放至第二年的大热天,也不会生霉变坏。要吃时,放在锅中的竹垫上一烀,入口照样松松软软。当然,也可以干吃。记得那时孩子们放学回家去挑羊草的时候,常会把几块糕丝装在口袋里。春长迢迢,肚子饿了,就摸出一块来,用牙一咬,嘎嘣嘎嘣的,跟吃炒蚕豆一样,比现在的小孩吃肯德基、麦当劳还来劲。当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就很少再蒸这种用来晒干的松糕了。
糯糕则和松糕完全不同。尽管它的作料和松糕完全一样,但蒸熟后抛在垫板上时,要用纱布罩上,再用两手使劲按压,让原本松松散散的米粉粘合得紧紧的。这按压过的年糕,切成一块块糕丝后,软绵绵的,用筷子往中间一夹,两头弯弯的会宕下来。吃在口中,感到特别的柔软细腻,而且一点也不粘牙,比松糕要好吃得多,是崇明年糕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由于糯糕是经过按压的,米粉间空隙全无,因此它不能像松糕一样曝晒。一晒,会变得跟铁块石块似的硬实,任你怎样蒸烀也不会还软。所以这种不能曝晒的年糕容易霉变,不可长时间放置。
年糕中最为讲究的是猪油百果糕。它的作料除米粉和白糖外,还要放入核桃仁、枣泥、红绿丝及用绵白糖渍腌过的猪油块、桂花。用这么多的作料蒸成的年糕,吃起来又油糯又香甜。当然,在以往那些个什么都紧缺的年代里,这样的年糕并不是想尝就能尝得到的。
至于蒲鞋底糕,则是因为穷苦人家蒸不起大笼的年糕(一般每笼年糕要用上十多斤的米粉),而辞旧岁过新年祈盼好运来临福星高照时又离不开糕,于是就将少些米粉掺和着高粱、玉米粉,放在一起揉成薄薄的一块块、形如蒲鞋底大小的糕块,放在蒸笼上蒸熟。这种年糕吃起来既不软糯,又聱牙涩口滞喉,建国以后,已很少有人蒸制它了。
想象一下,用十来斤的米粉,再加上红糖、白糖、枣子、桃仁等作料制糕。蒸熟后的一笼糕得有三十多斤重。把它放在台上,显得既厚重敦实又喜庆,为节日平添了不少气氛。我国的小吃有成千上万种!如果排成队列的话,崇明糕定可在这些小吃中名列前茅。
还想跟大家介绍的是,崇明糕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叫法。旧时,岛人对其称呼为枣糕。在清代乾隆年间吴澄所著的《瀛洲竹枝词一百首》中就这样写道:“朝看市肆彩旗飘,时值重阳卖枣糕。莫道玉龙无觅处,寿安寺后有金鳌。”意思是“重阳的早晨走到街道上一看,到处有卖插着小彩旗的枣糕。不要以为玉龙山已经坍没,要想登高望远还有寿安寺后面的金鳌山。”原先老百姓都有重阳节登高望远思念远方亲友的习俗。竹枝词里的玉龙山是早年崇明的土山,糕上插小彩旗是为了登高时用它来召唤远方的亲友。所用的米糕之所以叫枣糕,是因为旧时糖比较少,价钱又贵,甜甜的红枣比较多,相对也便宜。但是,后来崇明人觉得枣糕和糟糕同音,不吉利,就把重阳时候的糕叫做重阳糕,过年时的糕叫做年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岛上民间小摊贩开始活跃起来,常常有乡下的农家蒸了糕在码头附近叫卖,大声喊:“重阳糕要伐!”上海市里的人听不懂崇明方言,就错听成了“崇明糕要伐”,崇明糕就这样叫出了名。
吉祥如意的崇明圆子
崇明人口中的圆子,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被称作为汤圆,而在北方则被称之为元宵。相传,它起自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初始时,人们用糯米磨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包裹煮熟后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品尝时,入口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为这种圆形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它被人们叫作“浮圆子”,也叫“圆子”。后来它传到了北方, 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北方人在那一天必定食它,因此那里的人们便以“元宵”名之。南方地区,每逢家中有喜庆之事时,也都要吃它,以示欢乐、团圆、吉祥,人们将其称为汤圆。在我国民间,向来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
崇明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唐宋时代的古语,如把毛巾叫“揩面布”,学费叫“学钿”,老婆叫“娘子”等。“圆子”作为宋代时的古词语,也在崇明方言中被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崇明的老百姓还一如既往地将汤圆称为“圆子”。
崇明的圆子以所包裹的内馅而言分为甜芯圆子和咸芯圆子,其中的甜芯圆子有以下几种: 豆沙芯圆子、芝麻芯圆子、果子芯圆子、滑糖芯圆子。咸芯圆子有:萝卜芯圆子、菜芯圆子、盐齑芯圆子。崇明的圆子用外皮区分有:糯米圆子、高粱圆子、荞麦圆子、白杜米粞圆子、水草耔圆子等。就圆子的形状而言,由于圆子内馅各有不同,因此煮熟后不易分清楚里面究竟包裹的是什么芯。为了能够一眼辨别清,聪明的崇明人便创造了各种形状的圆子。圆形的圆子都为豆沙圆子。由于豆沙都用赤豆制成,赤豆又都为圆形颗粒,因此人们就把豆沙芯圆子做成圆形的。一头尖的圆子,此种圆子都为芝麻芯,由于其内馅是芝麻研磨而成的,芝麻籽粒一头尖尖,因此人们就把芝麻芯圆子做成底圆上尖的形状。两头尖的圆子都为红枣芯。由于其内馅是用红枣肉剁成的,而红枣的核是两头尖尖的,因此人们就把圆子做成红枣核形的。长圆形的圆子都为咸芯的,或青菜,或荠菜,或萝卜,以萝卜居多。由于萝卜都为长圆形,因此人们就把咸芯圆子都做成长圆形。
旧时候,岛上一些富裕的人家,还会请人刻上小指甲大小的印章,上面书有豆沙芝麻红枣萝卜等字样,等圆子煮熟后,再用洋红盖在上面。雪白的圆子外表,留有一枚鲜红的印章,既好看,又喜庆。
大家都知道,圆子刚刚起始时,都以豆沙芝麻红枣为主要馅料,再拌以砂糖,味道甜甜的十分受人喜爱。由于赤豆也好,芝麻也好,都是小杂粮,产量比较少。再加上红枣生长在北方,南方罕见,要和糖一样到商店里去买,因此人们除了甜芯圆子外,还会做咸芯圆子。
关于咸芯圆子的由来,民间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流传:
话说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崇明沙上有一户姓黄的人家,比较有家财。家中的儿媳妇出身贫寒,又自小过门来当养媳妇,因此黄姓老两口一直看大不起这个叫凤姑的女子,那婆婆甚至几次动脑筋要儿子休了她,无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借口。
这天机会来了。黄家在江南的一个儿女亲家到崇明来,亲家来嘛,自然要好吃好喝的招待一番。几天过后,打算要回家时,提出崇明的圆子特别好吃,要带一点回去。黄家的婆婆就把凤姑叫到跟前说:“我们亲家回江南时要带点崇明圆子回去。糯米粉在这里,至于怎么做你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说罢,也不等凤姑开口,就转身离去。
那凤姑知道,平日里婆婆和公公一直看不起她,几次要找她的不是,今次如做不成圆子,定然会借机生事。但是要做圆子,又谈何容易。春节过后,别说是芝麻红枣,家里连赤豆也找不着一粒,用什么来做馅料呢?凤姑心里不由着急起来。她在灶间里来回兜了几圈,仍然一筹莫展。正在此时,她眼前陡然一亮,见到了屋角堆着的一堆萝卜。凤姑想,萝卜脆嫩,爽口,用它来做咸芯的馅料也许会别具一格。于是,她动起手来,把萝卜洗净,用水焯后,再剁碎。为了增加口感,又加上豆腐干及肉糜,拌匀成馅,再把它用糯米粉包裹成团。
那天中午,一道以萝卜为芯的圆子端上了台。吃惯了甜腻圆子的亲家,一尝后赞不绝口,连连叫好。黄家老两口听了亲家的连连夸奖,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他们品尝了以后也感到确实好吃。两人觉得这个儿媳妇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但倒是个心灵手巧的能干人,不由也对这儿媳妇另眼相看起来。
萝卜芯圆子好吃上口,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岛上传了开来。在崇明上下八沙,萝卜芯的咸圆子成了妇孺喜欢的小吃。到了没有萝卜产出的季节,人们受到启发,也会用青菜、荠菜等替代做起咸芯圆子,只是它的味道远不能和萝卜芯比肩。
没齿不忘的草头烧饼
春分一过,白日一天比一天长了。春长迢迢的日子里,一到下午,在田里劳作的人们就会感到饥肠辘辘。这时候,乡间寻常人家便会有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吃登场了,它就是草头烧饼,一个让人觉得土得再土也不过的名字,一个却又让崇明人没齿不忘的小吃。
二三月份,崇明农家插秧时用来作绿肥的草头(学名苜蓿),正在蓬勃地生长,草头的叶片鲜嫩欲滴,远远看去一片绿意盎然。此时,农家春节前牵磨的糯米粉,用来蒸糕做圆子后还有剩余。于是农家为了解饥,也为了品尝草头的清香,开始做草头烧饼。农妇从田间采来草头嫩嫩的叶片,将它用清水洗净,沥干后加上少些的盐进行揉搙,待轻轻搓揉至溢出绿色的水分后,再一刀刀切成细碎的齑,放入盆中,将糯米粉粳米粉按三七至四六的比例加入,拌入精盐,用热水和成粉团,细细搓揉一番,醒上十来分钟,然后搓成圆子,压成扁饼。这扁饼成型后,不用蒸,也不用煮,而是要“熯”才成功,崇明人说这叫“熯烧饼”。它一般都在乡下砖灶上的铁锅内熯。先在锅内加入菜油烧热,再将草头烧饼一圈圈由锅底放起至锅边。放入后盖上锅盖,用中火慢烧。等到锅盖边上冒出阵阵热气,锅里也开始“丝丝”作响时,揭开锅盖,把整个锅内的烧饼翻上一遍,再用小勺盛食用油,沿锅边慢慢洒下一圈油,然后再加上少许水,盖上锅盖再行焖熯至水干,草头烧饼方可出锅。这时候,这烧饼熯得两面金黄,四圈部分却是白白的米粉和翠绿的草头,真像翡翠白玉。吃着这既香脆又软糯的烧饼,真让人欲罢不能。
崇明民间,立夏的时候更有做烧饼的习俗,说是立夏吃了烧饼,人会在整个夏天都平平安安精精神神,不生病,不疰夏。因此家家户户多会在这时候做上几锅烧饼。烧饼有红枣的,有赤豆的,有红糖白糖的,尽管这些烧饼的作料价钱要比草头烧饼来得贵,但是,无论在哪一家,最受欢迎的总是这用草头制作的烧饼。
在我国各地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式烧饼,尽管它们有的香脆无比,有的色泽诱人,有的名气颇大,有的传说动人……但在笔者心中,它们的口感和外观都不如我们崇明的草头烧饼。近年来,农家乐景点上也有人开始推出草头烧饼这一小吃。不少外来游客品尝后赞不绝口。草头烧饼这一藏在深闺的农家美食,也渐渐为外人所知了。更令人叫绝的是,有一次,笔者陪着来自上海市区的一批游客,在崇明东部一个位置比较僻静的民宿庭院内,吃到一种有馅的草头烧饼。烧饼的两面除了是传统的金黄色外,内里竟然包着肉馅。一口咬上去,既有草头的清香,又有肉类的鲜美,更不失米粉的软糯。记得那天,几名游客尝了一盆后还嫌不过瘾,之后又喊主人再端来一盆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