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远哲 摄影 陆一
近些年来,崇明眼见得越发“干净”了——天更蓝、水更清,各项生态指标向好且不说,先谈几个小细节:小区里、村里厢,垃圾分类设施已随处可见、分类投放人人参与;街道上、工业区,临时堆放的垃圾清理及时。
作为上海的“绿肺”和重要生态屏障,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优势不断突显、森林覆盖率等正向环境指标持续提高的同时,着力推进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建设,将环境保护贯彻到生活生产的每个环节,为人民带来更洁净安心的生活环境。
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崇明区也位列其中。入选之际,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启动了《崇明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一年来,相关部门积极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缜密谋划精准定策,为“无废城市”打造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加紧查漏补缺,推动全区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起步更早,底气自然足
什么是“无废城市”?解释为“没有废弃物的城市”显然有失精准——它模糊地形容了某种理想状态,却无法指示废弃物的具体产生和流向,更无法与传统粗放的处置方式形成明确区分。
国务院发布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这段论述中,“无废城市”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其包含相应的发展观和方法论要求,着眼于废弃物从产生到消解的全过程,因而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现实和未来极具启发性。
客观来说,崇明打造“无废城市”的“底子”相当不错。崇明临江望海,以湿地、耕地、林地等为主,城建区有限且集中,人地矛盾相对缓和;全区以一三产业为主,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固体废弃物的种类与产生路径比较明晰,总量不算太大。尤为可喜的是,崇明人开展垃圾处置起步早,意识已经较强。
“就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来说,上海作为全国的‘排头兵’,这些年实践总结出了成熟流程,取得了不错的引领效应。”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林家骏表示,“崇明则是上海市较早起步的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2016年,横沙乡等乡镇已试点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2017年底,全区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时候,崇明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100%,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达90%以上。
在新海镇,生活垃圾分类和独具特色的文明居住(经营)积分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环卫工作者和楼组长、居委工作人员密切联动,确保生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在优良的氛围下,一些居民还探索出“湿垃圾发酵制作花肥”的妙招;为了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最早在2005年,陈家镇就着手试行了垃圾收集处理,随着分类工作全面铺展,全镇参与氛围不断提振,建成了居民区内的湿垃圾就地消化处理站,还唱响了垃圾分类主题的“崇明山歌”。
干湿垃圾经分类后,集中到相应的转运中心。其中,干垃圾经过压实处理后,集中运往位于港沿镇的崇明固体废弃物处置综合利用中心,在炉火中转化为奔涌的电流——该中心单日可处理1000吨干垃圾,年发电量达1.4亿度,充分实现“变废为宝”;湿垃圾则集中到湿垃圾处理站,经过粉碎、烘干、发酵等复杂的理化处理过程转化为有机肥、水和气体,并加以利用。据统计,当前崇明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31%,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42.1%,相关指标仍在稳步提升中。
建强专业处置系统
要打造“无废城市”,建立起一套专业的处置系统是关键。“常说的‘五废’除生活垃圾外,还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和医疗废物。”林家骏介绍,“十三五”规划期间,崇明完成了包括垃圾焚烧电厂二期在内的一批重点项目,让如今建设“无废城市”的基础十分稳固。“在生活垃圾处置的‘传统强项’之外,咱们对医废危废、农业废弃物及建筑垃圾等的处置水平也在迅速提升中。”
上海环境集团嘉瀛环保有限公司是本区一家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专业处置单位,日处理能力30吨,应急处置能力55吨。平日里,嘉瀛公司要负责全区各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出的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崇明各方舱医院和封控区每天都会产出相当数量的医疗废物,这份重担同样落在嘉瀛公司肩上。据了解,嘉瀛公司近期还实现了针对油漆桶等的无氧裂解处置技术攻关,将帮助海洋装备产业承担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工作。目前,更多具备资质的处置单位已处于成长阶段,将极大提升本区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
作为农业大区,崇明在农业废弃物处置方面也具备显著优势,全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8%以上。为实现全域秸秆禁烧,区环境部门主导建成区、镇、村三级联防联控管理体系,督查巡查和宣传引导力度持续加大,确保全区“不焚一把火,不冒一股烟”。在此基础上,区农业部门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将秸秆利用拓展到燃料、饲料和肥料等用途,并使之成为发展循环农业、减轻环境压力的有力举措。
随着崇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建建筑增加、旧区改造项目推进,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日益增多。建筑垃圾是一种典型的“放错位置的资源”,以废砖、废混凝土、废砂浆等无机非金属物质为主,另包含少量钢材、木材、玻璃、塑料等,都具备回收再利用价值。当前,崇明在多个乡镇布局建设建筑垃圾分拣中转站,推进探索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处理手段,其一是将无机非金属物质粉碎后,回掺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中,实现循环利用;其二是在大型工程中,用作填平沟塘、地面找平的廉价优质材料。目前,崇明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正稳步提高。
“当下,港沿镇北部区域已经汇集了包括嘉瀛公司、垃圾焚烧电厂及无害化填埋场等在内的一批专业固废处置机构,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林家骏说,“基于这些企业,我们将就地打造静脉产业园区,持续建强专业化的固废处置体系。”
我们离“无废”还有多远
以往的垃圾治理工作大体遵循着这样简单的逻辑:“某类垃圾增加——处置能力不足——新建对应的处置设施”。这固然是符合直觉的,重点落在垃圾产生的事后处置,即“中间和末端减量”上,不足以诠释“无废城市”的内涵。
“源头减量”作为“无废城市”的核心标准之一,将垃圾治理的战场延展到其最初产生的阶段,通过准入制度建设、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出,进而助推“无废”的实现。这从根本上重构起了垃圾治理的核心逻辑。当前,崇明严格推进重点区域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管理,对生态风险超标的项目宁可不要——仅2021一年,全区劝阻项目30余个,从源头上将固体废物监管要求落到实处;大力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快递包装材料的使用,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光盘行动”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促使一次性包装、餐厨垃圾等进一步减少。
“无废城市”对“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如前文所述,多种固废回收利用潜力不小,传统粗放的处置方法不能达到“无废城市”发展标准,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引导,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以农业为例,区政府在关于本区固废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待拓展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仍需研究和拓展,秸秆收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除了较为主流的粉碎翻耕还田技术,崇明正大力开发更多样高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上海千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厌氧发酵技术,使秸秆成为牲畜喜爱的饲料;上海正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秸秆制成生物质燃料;享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则将秸秆制成有机肥……在农业废弃物处置的阵线上,不仅有多个政府部门联动,也汇聚起了强大的民间智慧、民间力量。
要打造“无废城市”,必须坚持“无害化”托底保障。当前,崇明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2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15座,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方面,清运处置历史存量农药包装废弃物511.24吨。此外,区环境部门和执法部门不断加强联动,实现对固废污染环境风险的尽早发现、动态掌握、快速分派、及时处置,守牢“无害化”工作底线。
为构建固废防治大格局,崇明将在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的基础上,提升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着力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当前,区环境、应急、农业、水务等多部门正积极打通壁垒,联动各个乡镇,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共管机制,将固废、污水、废气等的治理体系整合进“一网统管”平台,助力实现高效智慧化治理。
打造“无废城市”绝非一日之功,崇明基础不错,但也有不少短板和弱项存在。为此,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在《崇明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注重各项工作的循序渐进和体制机制的长效性。根据方案,到2024年底,崇明“无废城市”相关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阶段性目标达成后,更需要久久为功,为实现“五废统筹联三岛,力争固废不出岛”持续发力,最终在崇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无废城市”的最终图景,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方能绘就。“未来,我们将基于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单位等社会单元,积极打造‘无废细胞’。”林家骏说,“由此将‘无废城市’的大目标拆解成人群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更易达成的小目标;同时通过‘细胞’间的配合联动,在全社会营造广泛参与的‘无废’氛围和环保风尚。”积跬步而致千里,聚“细胞”而为“城市”,当无数个“无废细胞”建成,“无废城市”在崇明也将逐步从愿景走进现实。到那时,崇明这方热土将变得更洁净、更生态、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