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参加了南方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回想起战地的猫耳洞仍然记忆犹新。那年二月十五日,我所属的工兵团,开到南方边境交界处一座高山的北坡停了下来。连长找了一处大约有二十多米高的峭壁作防炮,召开了班排长会议。连长说:前面这座山叫金鸡山,山南边的山沟就是国境线,我们连就在这里驻营,并布置全连迅急分散挖猫耳洞,当场对各个班的挖洞区域进行了划分,至于如何利用地形地貌,如何挖猫耳洞,如何防炮等军事常识在开进的列车上都进行了预演。
我是一九七五年入伍的,算是老兵了,挖猫耳洞连队要求新老兵结对,我同班里新战友祝尉兴分在一起。现场的地形是一块畦地,大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四周是高地,高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而高地与畦地交接处有一个一米五六落差的坎。我俩选择了一处在坎上面长着密密麻麻蒿草的地方,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坟墓。我想也好,一般人是想不到会有人藏在坟墓里的,这样更安全。我对着坟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我俩在坟墓偏左的下方开始挖,为了不使炮弹炸蹋猫耳洞,在洞顶上预留了一米厚的土层,这样,半个洞口露出地面上方,半个洞口在地面以下。我俩一人拿工兵锹挖土,一人拿脸盆向外运土。气温达到三十多度,非常闷热,我俩挥汗如雨,拼命挖掘。到了黄昏,水壶中的水已经喝完,附近的水源还没有检测,所以不能随便喝,嗓子渴得厉害,但只好坚持着。晚餐吃的是干粮和罐头,因为附近的敌情不明,不能炊饮。晚餐后继续向里掘进,半夜十二点我们向里掘进二米,向左拐弯又掘进了一米,我俩认为即使洞外炮弹爆炸,弹片也伤不着了,就坐在拐弯里边,手端着冲锋枪轮流睡了一会。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俩继续挖掘,九点钟左右,掘进了二米,我俩认为差不多了,于是将洞顶和洞壁铲光滑,洞底铲平整。猫耳洞挖好了,为防止敌方侦察人员的捕俘、暗杀、爆炸等破坏活动,我俩商量了一下,觉得首先要将洞口隐蔽好,其次防止敌人钻洞。于是我俩将挖出去倒在外面的新土堆成坟墓模样,上面覆盖上植被,种上蒿草,和四周的环境保持一色。在如何防止敌人钻洞这个问题上我俩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决定在洞口处垂直向下挖成一个直径零点八米,深达二米的深井,井壁光滑垂直。这样不知情的人进洞就会一下子掉入井内,由于人头没入洞口,而且洞的直径小,掉下去后很难施展手脚爬上来。我又在几个空罐头里面放入石子,用棉线挂在洞的中央。人一旦掉下来,罐头盒就会发出声响,我们在洞内就能迅速反应,抢敌先机。至于我俩怎样进洞,我在猫耳洞底延伸到深井对面的井壁处挖一个口子,用一块木板搭在深井中,下去时踩在木板上,晚上睡觉了把木板拿了,这样就安全了。
由于我的猫耳洞挖得非常符合战时特点和要求,连长看了后,请其他班排逐人前来参观,参观后大家集思广益,根据战时的要求挖出了各色各样的既能藏身,又能防钻,还能反击的猫耳洞。
第三天凌晨,天空还是灰蒙蒙的,突然传来轰隆隆、轰隆隆火炮声,大地也跟着颤抖起来,洞外一片红光,我迅急提起冲锋枪冲出洞外,只见天空中一条条火龙向金鸡山南边飞去,啊!自卫反击战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