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斌
曹炳麟(1872—1938)是民国以降在崇明教育、史志、文化等诸多领域,成就突出、功绩卓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人物。1915年,曹炳麟创办崇明中学并出任校长十余年,1919年总纂《崇明县志》,另著有《钝庐诗集》《钝庐文集》等诗文集,有“一邑之儒宗”“才大如先生者,江以南未数觏也”之誉。
金鳌山是崇明为数不多的古迹名胜之一,景色秀丽,玲珑精致,历史文脉源远,文化底蕴深厚。曹炳麟一生与金鳌山有着无数次的深度接触,或春秋踏青,或冬夏畅饮,或结伴游览,或勘查修葺,他那耿介、刚毅的身影,曾不停地穿梭、逡巡、流连在曲径蜿蜒中、水木清华处,这从他留下的与金鳌山直接相关的17首诗歌中,得到形象而充分的佐证。曹炳麟在不同时期题咏金鳌山的诗作,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写景状物,寄托文人雅兴,凸显出对家乡风物的眷恋和热爱。写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鳌山寿安寺观荷》《再饮鳌山寺赏荷》、1927年的《饮鳌山观荷赋呈奚度青大令(侗)》等3首,皆围绕观荷赏荷而展开:“采莲人未去,荡出木兰舟”;“搴花香入座,沥饮同拼醉”;“猗傩菡萏迎风笑,羡尔何知百事休”,通过荷花的色彩、形状、气味,叙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钟情乃至沉醉、忘我的情致。写于1922年的《孟冬月朔,同人观菊鳌山,饮水香榭》、1924年的《苏亦髯约登鳌山赏菊》、1930年的《施君亚参招饮鳌山赏菊,用前韵》等3首,则叙写了在金鳌山赏菊的文人雅事,反映了诗人在深秋初冬、菊黄蟹肥时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持螯赏菊、开怀畅饮的快意生活。
二是吟诗唱和,寄寓文人心志,反映了与朋辈把酒言欢的同仁情谊。1917年11月9日,曹炳麟同樊柳江等多位好友登临金鳌山海沧阁,庆贺水香榭落成,特赋诗《登鳌山海苍阁,酌酒贺水香榭落成,赋呈严亚邹》,诗中写道“海外烽烟紧,风前木叶多。感时惟蓄泪,对酒不成歌。立马雄心尽,登鳌梦想过。欲来消块磊,山石更嵯峨”,无限江山,一怀愁绪,借眼前景、当下事,表达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衷曲。而作于1918年的《黄树铭归自辽,严友潮归自越,觞于海苍阁》、1919年的《重阳后一日觞青浦沈叔葵,于鳌山口号留行》,前诗写好友自千里之外重回故里,自己在金鳌山设宴接风,后诗写友人涉江而至,自己又备酒痛饮,表达了与文人之间的亲密友情。
三是遣心抒怀,彰显文人风骨,揭示了寄情山水又情系家国的胸襟。写于1907年的《再登鳌峰题镇海塔》,描写了在金鳌山登高望远、观潮揽胜时的所见所闻,极写了诗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恣意挥毫的激情和忧国爱民的入世情怀。1918年重阳节,曹炳麟带领崇明中学三年级学生,参观正在修葺中的金鳌山,师生游兴满怀,直至黄昏才返回学校,于是写下七律《重九上鳌峰为登高之约,乘月归赋示同学诸子》,表达了自己对民国之初动荡时局的忧思,对国家命运的担虑,以及对莘莘学子“月出林皋”的殷切期盼和拨云见日的深切寄愿。写于1926年的《重九登鳌山悼同孙》,则叙写了因游览金鳌山而触景生情,而悲从心起,而借酒浇愁,委婉地抒发了对聪慧绝伦、不幸夭折的长孙的无尽念想和痛彻哀思之情。
曹炳麟吟诵金鳌山的诗作前后跨度30年,其内容丰富,主题多元;写景状物记事,华滋流丽,动人心弦;遣情抒怀,感人肺腑。其语言之妍美,情感之真挚,意境之深邃,风格之激越,显示了曹炳麟超凡的才思和沉郁的诗风,诵之读之,回味无穷,不胜钦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