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鼓了 行动变自觉了
园艺村隶属崇明港沿镇,因“种植园艺”而得名,村域面积3.1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多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以花卉、果树种植为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负有盛名的“施家花厢”水仙花,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南洋。目前,全村85%的农户从事黄杨、花卉种植,种植面积多达1600多亩。黄杨种植户虽多,但销售多是“单打独斗”、各卖各的,议价能力低,外地商贩多把园艺村作为“材料基地”,进行挂牌销售,黄杨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怎么让村里的黄杨产业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协作”?港沿镇组建成立了黄杨协会,协助组织技术指导、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工作,已累计吸纳园艺村及周边黄杨种植户530多人成为会员。协会成立后,多次邀请本市及外省市黄杨造型专家前来授课,提升种植户造型水平。同时,港沿镇邀请园艺村造型黄杨“土专家”参与编制黄杨造型技术规程,开设“黄杨课堂”,定期为种植户授课,让“崇派”黄杨造型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去年以来,园艺村还探索“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多元种植经营模式,先后成立7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黄杨产业规模发展。为了推进“崇明黄杨”品牌化建设,目前港沿镇已注册崇明岛黄杨商标,并申请崇明黄杨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此外,港沿镇还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让黄杨交易变“提篮叫卖”为“双向对接”。线上通过搭建黄杨交易平台、启用“最美园艺黄杨”微信公众号,开展技术交流、盆景展示、专业销售等,推动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改变过往农户“提篮叫卖”的低端销售模式;线下组织种植户参加盆景、园林展销会,对接全国各大苗木交易平台,及时掌握造型黄杨市场变化趋势。
政府做了什么工作,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看到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实实在在为他们谋利益,他们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也想为村子的发展做点什么、出份力。遍布在农村房屋旁边的小民沟河道较窄,长久以来缺少维护,加上村民建房经常侵占河道,导致长期处于黑臭状态,历来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没等村里开始整治,就有村民自发行动起来,主动担当起“挖河工”,用以前人工挖河清淤的“土办法”,清理自家宅院旁边的小河道。“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自然而然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村党支部书记董辉说道。
建设美丽家园 村民自己动手
说起村里的环境整治,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改造、垃圾分类等工作,园艺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但宅前屋后不整齐、脏乱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园艺村先期召开环境整治座谈会,公开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明确对村民宅前屋后的边角余地、路边河旁的闲散空地进行统一整治,建成统一标准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民称之为“小三园”)。村里以黄杨为主题,请专业团队进行设计、统一格调,推出美丽黄杨庭院“三种样板”供村民自主选择,在打造过程中充分让村民参与到设计、施工、建设全过程,还鼓励村民“花小钱办大事”,就地取材用旧砖瓦、废家具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设计,确保群众满意。
当样板区域打造好之后,镇村干部深入一家一户反复做群众工作,村民看到农家小院还可以打造得这么漂亮,就主动要求加入到“小三园”建设中来。“乡村振兴宣传发动是关键,老百姓不支持、不欢迎的事情,你做了也白做,就是要通过让老百姓自己动手参与,这样他才会更懂得珍惜爱护,因为这里面有他的辛勤付出。”参加示范村建设的老书记龚胜利动情地说。当“小三园”全面建成之后,村里还明确后续的养护都由各家各户自己负责,村民也打心底里支持拥护。
□ 卫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