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因为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因为故乡人诚挚善良的品德在感动着我,平时我总喜爱把故乡和故乡人抒写成文,其中有《故乡的路》,《故乡小河的水》……还有《故乡的售票员》,《故乡的保洁员》……老伴对我说:“你写故乡的题材写得差不多了,往后就不要写了。”一家杂志社对我也立出规矩:“今后你写故乡的内容,每期(季刊)只能刊出一篇,还有要写其他的。”我不以为然,我的故乡是美丽多姿的,故乡人是诚挚善良的,每次我的故乡行,总有故乡情温暖着我,想少写也难。
曾记得崇明旅游局寄过我一张森林公园的门票,和一张烧烤券。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公园售票处出示票券并咨询有关内容时,管理员对我这个普通老年游客,就如接待一位嘉宾,闹得我很不好意思。只见她马上和主管部门联系后对我说:“70岁以上老人免票参观,你是老年人,这张门票就留着吧,以后可给你子女用,好用到年底呢。吃烧烤你进了大门一直往里走,到里边再问一下,你一人吃烧烤不太合算,你到里边看看再说……”
我在聆听着,也被感动着。管理员完全可以例行公事,凭票参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不着说这一大串话。然而她没有这样做,她心里装的是游客,脑海里盘算的是游客的利益不受损失。
我是一个年逾古稀老人,去过许多旅游景点,记忆中我没有遇到过如此为游客着想的管理员。我十分感动,这种感动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更为真切。我在自言自语:“这就是我的故乡,这就是我故乡管理员的品德!”尽管我的说话声音很轻,但还是被对方听到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公园里林木繁茂,花草覆盖,湖泊纵横,环境优美,一片自然好风光。在这儿,“留心处处皆是景”,每条乡间小路旁,竖立着崇明方言、崇明谚语的标牌,这里似乎是故乡文化的宝库,这字字句句都是我故乡曾经的符号,我感到格外亲切。离开故乡多年,有些方言、谚语我已经淡忘,今日重温,真是一见如故,把我拉回到60多年前,我的童年、少年时那个憧憬无限的烂漫岁月。
在一条主干道上,停放着几辆园区旅游车,我上前问车上管理员:“请问吃烧烤怎么走?”她没有马上回答,看看我,又看看我手中的烧烤券就问:“你们是几个人?”“就我一个人。”“一个人吃烧烤不合算,烧烤券面值60元,你租一个炉子就要付30元,剩下30元买烤货只有一点点,而且你这个年龄段吃烧烤不一定合适。这张烧烤券有效期为一年,下次你多凑几个人,租一个炉子,自己再添加一些烤货,这样才合算。”我心头又是一热,何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她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这天我一个人不想多游览,下次我要带老伴和家人一起来欣赏美景。走出大门,我想和售票处的管理员打个招呼,一位管理员看到旅游局寄我的信封上有我名字,便脱口而出:“你姓施,我也姓施,我们是同姓呀。”同姓人说话更投缘,她听我满口乡音,就一改普通话用崇明方言和我交流:“嗯(你)回上海路上辰光蛮长个,还是到斜对面吃点点心才走,那里都有个。回上海从南门走还是从堡镇走,两条路线由嗯选择,从南门走,南江线、南东线都好乘个……”
我是崇明人,回上海怎么走我胸有成竹。但出于礼貌,我不忍心打断她的话,因为她对一名老年游客的诚挚、友好、关心都已融进她的一言一语中。经我再三要求,才告诉我她叫施玉蓉,指点我如何吃烧烤的管理员叫杨小红。
回上海路上,我浮想联翩:“夕阳无限好,管它近不近黄昏。”我要多去旅游景点走走看看,如都能遇上像故乡森林公园那样的管理员,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