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行道树,让行人在炎热的夏日感受丝丝清凉;大大小小的健身步道各具特色,让更多群众享有休闲空间;一处处湿地美景,成为市民旅游的好去处……如今的崇明,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已经徐徐展开。“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促进水、林、土、气等环境综合整治,以更高标准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品质生态环境”,这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崇明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着力在净水、护土、增绿上下功夫,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崇明人民,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崇明案例”。
生态建设之路,崇明已走了十余年。这条路,每走一步都充满了艰辛,浸透了汗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崇明正逐步从生态保育修复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过渡,随着《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实施,《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公示,崇明翻开了发展新篇章。从“生态岛建设”到“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再到“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而是体现了崇明人对生态梦的孜孜追求。
“天蓝、气洁、水清、地绿”,是每一个崇明人的梦想,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进程中,崇明下定决心,通过关停污染企业,保护土壤等一系列举措,让这一梦想逐步实现。
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十年前。2007年,崇明按照生态岛建设和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正式启动“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以下简称“两高一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对纺织、危化、铸造、小钢铁、砖瓦等9个行业进行调整。记者从区经委获悉,截至2016年底,崇明用10年时间,关、停、迁“两高一低”企业235家,产值减少30.6亿元,降耗折合标准煤30.4万吨。
上海沪宝轧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宝公司)是一家落户在庙镇的重点骨干企业,2012年企业年产值达9亿多元,为当地提供税收400多万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2013年预计产值可达14亿元的企业,却在这一年告别了崇明。
企业效益和对地方的财政贡献都不错,且发展前景光明,沪宝公司为什么选择“挪窝”?高能耗、高污染,钢铁行业常伴的两大衍生问题,成了企业继续“扎根”崇明的阻碍。记者了解到,在企业9亿元年产值的背后,是高达2.44万吨标准煤的能耗,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物对周边水系、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工业并不算景气的崇明,放弃这样一家企业,地方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阵痛是必然的,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还只盯着眼前利益,那么‘调结构’便成了一句空话,更何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远大目标。”庙镇相关工作人员说。
关、停、迁一批“两高一低”企业后,崇明没有止步,继而将目光投向那些还在岛上的企业。2013年,崇明启动燃煤锅炉与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燃煤锅炉与工业窑炉燃烧高污染、高能耗燃料所产生的废气对环境极为不利,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更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格格不入,关停或改用清洁能源势在必行。”在一次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相关与会人员的话语掷地有声。
2014年7月,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西区的锅炉“胃口”变了,原先“吃”煤,现在改为燃气,虽然每年的生产成本比之前增加了140万元,但算一笔环保账,公司负责人还是觉得划得来。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投入,应该是不计成本的。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10月底,崇明完成锅炉和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371台,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工作;2016年,崇明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位列全市前茅。
在崇明坚持生态发展的背后,既有对存量企业的“壮士断腕”,还有对增量企业的“宁缺毋滥”。在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的数月里,陆续有不少企业表达了愿意来崇发展的意愿,其中不乏投资过亿的大企业。“送上来的GDP”要还是不要?面对诱惑,崇明并没有“拣进篮里都是菜”。隧桥通车之前,《崇明工业产业导向和布局指南》先行出炉,根据产业导向,但凡列入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的产业,一律不得上岛。加上能耗、环境影响等条件,严苛的“招商选资”标准吓退了不少企业,但也表明崇明在选择上岛企业时,始终坚持以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为先,宁缺毋滥。
如今,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已逐渐成为崇明各方共识。尽管肩头压力巨大,未来面临困难多多,但崇明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因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干净整洁的土壤是基础
水是崇明的血脉,干净整洁的土壤则是崇明的身躯。土壤是植物、微生物、动物生存的物质宝库,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控制病虫害等生态服务功能。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难免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该如何弥补?多年来,崇明通过减麦增绿、减少农药废弃物等方式,增强土壤的“免疫力”,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
“种麦子用肥量大,成本高,还易受天气影响,种植风险较大。”新村乡新乐村的家庭农场主施叶飞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的600亩土地里没有种植夏熟“二麦”,全部改种了紫云英、蚕豆等绿肥,土壤肥力提高了。“今年,村里16户家庭农场近95%的地都改种了绿肥,经过绿肥‘保养’后的土地肥力高,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崇明自2012年秋播起在全市率先落实了“减麦增绿”相关政策,当年“二麦”面积迅速减少一半,多年来崇明保持“二麦”12万亩左右、绿肥20万亩左右的秋播结构。为进一步降低面源污染、改善土壤肥力,去年秋播起,本区实施了新一轮“减麦增绿”计划,计划到今年秋播,秋播生产以绿肥代替麦子种植。据2016年秋播供种统计,崇明二麦供种面积为2.4万亩,比2015年秋播供种减少了10万亩,降幅达80.6%;绿肥供种面积27.2万亩,比2015年秋播供种增加8.2万亩,增幅达43.2%。
“减麦增绿”对生态环境有利。施叶飞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种一亩‘二麦’要施肥200斤,如今改种绿肥后,用肥量下降了20%。”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区农委工作人员的证实,“种植‘二麦’用肥量大、秸秆多,会造成面源污染,影响生态环境。12万多亩的‘二麦’改种绿肥,能够减少化肥使用约8700吨,减少农药使用约55吨,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直接危害。”
农药污染不仅包括农药产品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危害,还包括农药使用后留下的农药废弃物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每到播种时节,农民就要使用化肥农药,仅区供销社的3个化肥配送中心和1个农药配送中心,年销售化肥最多时达上万吨、农药近400吨。如果农民将使用过的农药化肥包装物随意丢弃在田间沟里,其中残留的农药就会流进沟河、土壤,污染环境。2005年,废弃农药包装瓶、包装袋回收处置被列入区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群众广泛参与、兼职有偿回收、规范环保处置、财政经费保障”运行机制自此建立。记者从区供销社获悉,至2016年底,全区累计回收农药瓶约5000万个、农药袋约2亿只,总量2000多吨,回收率超过80%,有力地保护了崇明的生态环境。如今,随着绿肥种植面积的增加,本区化肥农药需求量正在减少,农药包装物的数量也相应减少。记者还从区环保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本区将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农田土壤环境调查和生态修复示范。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时节,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崇明。《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公示,确立了崇明至2040年的发展总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成为全球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十年苦苦探寻,如今前行的道路愈发清晰,前进的步伐更加有力。
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生态的自然环境是重中之重。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伤害自然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众多国内、国际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无不表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是因小失大、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高能耗、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是时代的潮流,更不会是崇明的选择。关、停、迁“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企业,对进岛企业设立生态高门槛,都体现了崇明牢牢保持生态立岛不动摇的战略定力。
生态岛是生态文明发达、人居生态和谐的生态系统,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必然是一项长期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都是为崇明发展凝聚一份力量,每一个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人都是为崇明发展注入一股动力,迈向世界级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力量和动力力的的持持续续不不断断的的涌涌现现。。
100%自给自足的能源童话?
一起探秘丹麦绿色小岛
世界气候大会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正是通过这次会议,让全世界认识了丹麦的绿色革命典范——萨姆索岛。该岛通过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秸秆燃料与从牛奶提取热量的热交换器的运用,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还要多,成功实现100%的电力自给自足。
这个面积约114平方公里、仅有4000多居民的小岛,仅用了10年的时间,变成了一座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自身实现碳中和的美丽海岛。
可再生能源岛〉〉〉
1997年,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被选为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岛。在十年前,萨姆索岛也曾花费大量资金进口电力和石油,岛内完全以农业为主,人均年消耗二氧化碳高达11吨。
经过10年的变革,萨姆索岛不仅做到了100%碳中立,更重要的是由于碳中立而带来的对环境的改变。
如今岛上生产的风能和太阳能约是整个岛电力消耗的3倍。除此之外,现在岛上还有先进的零碳区域供热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施。萨姆索岛上修建了11座风力涡轮机,可满足其全部的电力需求。同样,岛上大部分供热分别来自4个区域供热厂,这些供热厂用木屑、麦秆与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优化电力系统〉〉〉
另一方面,为保障供应安全性,萨姆索岛与大型电力系统的电网连接十分重要。萨姆索岛有两条连往日德兰半岛的海底电缆,形成一个高供应安全性的环型连接。为了继续为小岛创造价值并保持国际关注度,萨姆索岛还将继续努力。除了继续发展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之外,小岛还将倡导太阳能、能源效率创新、热泵、电动车等。萨姆索岛如今开往日德兰半岛的渡船燃烧液态天然气而不是柴油。之后,小岛计划将渡船的燃料换为当地生产的沼气和电力。
当地居民积极配合〉〉〉
岛上的居民是最好的可再生能源代言人。岛上约有300户家庭自发投资装置可再生能源供暖设备。一些家庭在屋顶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还有一些居民将家里的燃油炉换成了燃碎木炉。大家从一点一滴做起,将“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概念贯彻到底。
未来,岛上还将实施新的总体规划,志在向世界展示如何摆脱矿物燃料。同时还计划通过装置热泵减少区域供热厂消耗的稻草,并将这部分稻草用于生产沼气。
□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