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立东海之潮头,迎长江于浪尖,古称“东海瀛洲”。数千载的潮涨沙尘,衔珠吐玑,成就了崇明世界上最大河口冲积岛的美誉。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陆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以上海近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着上海约四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两大核心水源地,成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2005版崇明三岛总规确定了“现代化生态岛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崇明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拥有上海最优的空气、最好的水质和最绿的生态环境。同时,崇明发展也存在一定阶段性问题与差距,如环境本底与承载力比较脆弱,生态环境多样性不足,自身特色性功能培育不足,交通不够便捷、绿色,与生态岛的发展趋势不相契合。
2014年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工作,规划提出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和“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面对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及上海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发展机遇和要求下,需要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定位进行再思考。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以下简称“崇明区总规”)由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会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共同组织编制。
第一部分 总体发展战略
第二部分 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
1、总则
本规划由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会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编制并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是崇明辖区内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法定文件,是引领崇明未来城乡发展的重要纲领,是实现“世界级生态岛”发展目标的宏伟蓝图。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施行)、《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施行)等法律法规编制,全面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施行),紧密衔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做好科学部署与合理安排。
本规划自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执行,由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凡在规划范围内涉及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各项政策、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类规划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崇明区行政辖区,面积249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包括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下辖16个镇和2个乡。
2、指导思想
坚持生态立岛。坚决不搞大开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高标准、高视野、高质量。充分运用“中国智慧”促进生态自然优势与生态发展优势整合,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径,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坚持发挥总规的战略引领和综合统筹作用。以崇明区总规制定的各项战略作为崇明城乡建设的总体纲领,遵循其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城乡统筹等各项部署要求,发挥总规的战略引领作用。
落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十三五”规划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要求,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提高生态人居水平,提升生态发展能级,强化生态岛建设的国内外引领示范效应、突出社会力量多方共同参与的开放性。
3、规划重点
厚植生态基础。坚守生态底线,进一步拓展生态空间,提升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完善生态系统,连通蓝绿网络,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全岛生态框架。加强生态修复,促进水、林、土、气等环境综合整治,减少人工干预,推动全岛生态空间自然化。
统筹全域空间。转变以城镇空间为主体、以大新城大板块为核心的郊区传统规划思维,加强城乡空间全域统筹。关注生态地区的刚性管控与魅力提升,关注城镇地区的精明增长与合理收缩,关注乡村地区的存量更新与动力找寻。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适性,弹性应对有潜力、有动力地区的空间增长。
优化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总量,推动人口结构优化,调整人口空间布局。提升生态岛功能与人居环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完善就业政策与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年轻人。适度推动本地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外来人口向特色功能地区集聚。
倡导绿色交通。构建生态型的综合交通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打造以轨道交通为引领的复合交通体系,增强内外交通联系。大力发展以公交和慢行为主导的岛内交通模式,塑造多元化、品质化出行环境。尊重现状路网肌理,适度优化骨干路网系统,强化道路与生态景观功能的有机融合。
发展生态经济。关注生态友好型的功能植入,发展农业、旅游、创新等绿色经济。构建世界级生态岛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崇明绿色消费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培育,打造崇明绿色食品品牌;构建“多旅融合”的大旅游格局,加强会商旅文体联动,依托风景资源拓展健康休闲、体育运动等多样化功能;构建符合生态岛要求的创新功能体系,适度拓展农业研发、文化创意、智慧数据等多元功能。
彰显岛屿风貌。按照“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要求,彰显世界级生态岛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基底格局,遵循岛屿生长规律,彰显崇明河口冲积岛屿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江海交汇的区位特色;挖掘人文魅力,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彰显崇明垦拓文化与乡村文化价值;严格建筑形态管控,提炼海岛地域特征,塑造崇明独特的建设风貌。
4、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崇明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至2040年,把崇明区建设成为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
目标内涵。在城乡发展、人居品质、资源利用等方面体现“中国智慧”,探索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径,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成为:
全球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东滩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鸟类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崇明长江口是我国鱼类生物种类最多样、海洋生物营养物质最丰富的地区。要通过保护长江口咸淡水交汇区优越的水体自然生境和湿地滩涂资源,不断丰富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与候鸟种群,吸引全球鸟类栖息与水生生物洄游,重现“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与“萤火纷飞、蛙声一片”,打造为全球影响力的鸟类天堂,湿地生物乐园与自然博物馆。
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保护河口冲积岛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基底,践行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生态修复,成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全球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标杆与典范。践行环境友好,降低能源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建设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零碳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探索低影响开发建设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与美丽自然的田园生态和谐共存。
5、发展战略
坚守底线。严守生态岛发展的各类底线。到2040年,崇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总规模锁定在265平方公里以内;划定生态空间1401平方公里。
大力实施“+生态”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厚植生态基础,着力推进“五个+”。
一是要+生态底线,最大限度划定生态底线,提升生态价值。识别生态敏感与风险地区,对生态敏感地区与潜在的生态风险地区进行预先管控与防治,严守底线、提升生态价值。二是要+生态资源,提高自然湿地保有率和森林覆盖率,完善生态资源系统,改造植被单一性,提高生物多样性。三是要+生态网络,连通蓝绿空间体系,构建全岛生态环境建设框架,形成贯穿各层次的生态空间网络。四是要+生态节点,塑造特色生态空间,构建国家公园、郊野(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等多层次的公园体系。五是要+生态修复,减少生态负债,减少人工干预,切实加强水体修复、土壤修复和绿地修复,实现城乡生态的自然化。
稳妥推进“生态+”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提升生态价值,着重“+三个力”。
一是生态+活力,通过完善就业政策、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吸引高端人才与年轻人群,提升人口活力;积极策划多样化的生态友好型活动与赛事,提升国际影响力。二是生态+动力,注入生态型功能,重点关注农业、旅游、创新三大方向。发展农业科技和特色农业,提升休闲旅游能级,拓展以文化创意、智慧数据和人文艺术为核心的创新产业体系。三是生态+魅力,以“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为总体定位,提升全域风景品质。以水系为脉,打造景观河道系统,彰显岛屿生长脉络;以生态为底,引导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塑造大地景观;以文化为核,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供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切实转向“生态化的生活生产方式”。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引导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6、发展规模
6.1人口规模
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以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发展趋势,规划至2040年,崇明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为80%左右,城镇人口56万人左右。
人口发展引导:提升本地居民福祉、适度引入外来年轻人群。
关注崇明本地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自上而下的要求和保障+自下而上的热情和动力;积极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引入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年轻人群,如环保人士、艺术家、文化人士、生态科研人士等年轻化、活力型人群;让崇明成为那些热爱自然、关注环境、有相同生态价值观人群集聚的家园。
6.2用地规模
统筹全域海陆用地资源,实现岛域、滨水岸线与长江口滩涂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统一谋划。锁定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根据上海集约节约用地需求,以及各区统筹用地要求,规划至2040年崇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开发边界内城镇建设用地126平方公里,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139平方公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考虑到世界级生态岛的景观风貌要求,尽量减少重大设施对岛域风貌的硬性切割,综合考虑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资源的统筹利用。
1、生态空间规划
按照严控底线,生态修复,生态提质规划目标与原则,划定四类生态空间。
一类生态空间为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范围(位于崇明区界内),总面积约102.4平方公里(均为长江口及近海海域面积)。
二类生态空间包括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核心范围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崇明区界内),东风西沙水库、青草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以及西沙、北湖等重要湿地空间,总面积约157.0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及近海海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陆域23.1平方公里)。
三类生态空间包括东风西沙水库、青草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重要林地、湿地、湖泊河道、重要生态走廊等生态修复区域,总面积1137.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及近海海域面积143.6平方公里,陆域994.2平方公里)。
四类生态空间为城市开发边界内的重要结构性生态空间,包括城桥镇三沙洪和老滧港沿线、新河镇新河港沿线、堡镇堡镇港沿线等结构性生态空间,总面积约3.9平方公里。
(下转5版) (上接4版)
2、农用地保护规划
严格保护耕地。锁定耕地保有量目标,至2040年,全区耕地保有义务量不低于599.7平方公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实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的策略。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低效用地减量化。积极探索耕地精细化利用模式。促进耕地保护与多元利用相结合,推广耕地利用模式向“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转变,全面提升耕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实施林地增长。鼓励增绿造林,聚焦大型生态公益林、生态片林和经济果林的集中建设和保护,强化崇明市区级生态走廊等结构性林地空间的预留,重点围绕主干路网和骨干河道推动林地廊道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占用林地,积极推进东平生态片林建设,引导陈家镇、港西、明珠湖、长兴等郊野公园建设,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林地网络空间。至2040年规划新增林地与公园绿地、农林复合类绿色空间,共同实现崇明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
保护滩涂湿地与湖泊河道。推进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崇明滩涂湿地资源以保护为主,合理控制滩涂促淤圈围规模。近期重点推进主干河道建设,至2040年与公园绿地内部水系(面)共同实现水面率增长至10.3%,全面提升崇明水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四类农用地功能区,通过农林、农水、林水复合积极引导农用地复合利用。郊野地区积极引导低效建设用地减量,统筹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
3、城乡空间布局
3.1空间布局原则
底线约束: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严格划定生态保育区、生态走廊、永久基本农田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强化生态底线对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硬约束。
全域统筹:统筹生态、城镇与乡村三类空间,优化全域城乡空间格局,实现“减量为先、增量管控、存量活化”。
弹性适应:应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制定多情景的规划方案,建立空间留白机制。
3.2全域空间结构
统筹全域城乡空间,在上版规划七大分区格局的基础上,深化结构与功能内涵,规划形成“三区、两带、两片”的全域空间结构。
“三区”:崇西、崇北和崇东是代表崇明旅游特色与品牌资源的三大空间片区。崇西生态旅游发展片重点整合西沙、明珠湖及农场资源,拓展度假疗养、运动休闲、农业科创功能。崇北生态旅游发展片重点挖掘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及北部连绵农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传承恳拓文化,拓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森林度假等功能。崇东生态发展片重点加强东滩及周边地区生态保育,建设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适度拓展智慧创新、健康疗养、生态教育等功能。优化提升片区内部传统城镇空间,构建特色小镇功能节点,引导组团化、风景化的用地布局。
“两带”:崇南和崇中是代表崇明本地城镇特色和乡村特色的两条空间带。崇南滨江城镇带重点将吸引人口和建设活动向此集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集约化、组团化的活力滨江城镇格局。崇中乡村野趣带重点彰显特色风貌与田园风景,打造以特色村及特色村区为依托的乡村野趣区域,留存和延续乡愁。
“两片”:长兴和横沙是代表崇明战略性功能板块和留白的两个片区。长兴作为崇明最主要的智能制造功能板块,重点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完善配套城市功能,加强环境保护;横沙作为战略储备和预留空间,是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先行示范区,以保护保留为主,塑造“原味横沙”。
用地布局上根据底线约束、全域统筹、弹性适应的原则,在生态抹底色、乡村星棋布、城镇促集聚的布局理念支撑下,谋划崇明用地布局方案。促进城镇建设空间向城桥核心镇及各中心镇集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崇西、崇北等地区适度倾斜。至204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6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207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53平方公里,机动指标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规模126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外139平方公里。
3.3城乡体系
落实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发展要求,构建“核心镇-中心镇-一般镇-小集镇-村落”五级城乡体系,规划五个城镇圈,制定差别化的发展策略。
规划至2040年形成“1-6-11-20-X”的城乡空间体系,即1个核心镇镇区,6个中心镇镇区,11个一般镇镇区,20个左右的小集镇社区,X个自然村落。
1个核心镇镇区即城桥镇的镇区,打造成为综合性节点城镇。规划至2040年城镇人口为14万人。强化对崇明三岛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生态宜居功能。推动传统工业向绿色产业、科创功能转型升级。新增就业岗位,促进产城融合,打造成为本地城镇人口集聚和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地区。
6个中心镇镇区即东滩(陈家镇)、长兴、西沙(三星)、东平、堡镇、新河的镇区。其中,东滩(陈家镇)、长兴是“上海2040”确定的中心镇;考虑到统筹城镇圈发展需要,增设西沙(三星)、东平作为中心镇;考虑到现状发展基础及服务范围,增设堡镇、新河作为中心镇,共同辐射乡村地区。
11个一般镇镇即绿华、中兴、横沙、新海、庙镇、新村、建设、港西、港沿、竖新、向化的镇区。强化对乡村地区的统筹作用,满足周边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居民就近集中居住。
20个小集镇社区即海桥、红星、合作、江口等以前被撤并但仍具有城镇建设基础的集镇,以及部分具有一定建设规模的农场场部。主要承担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服务职能,辐射周边乡村地区。
X个自然村落即现状建设基础较好、规划予以保留和保护的村庄。应重点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以五大城镇圈为抓手统筹三岛资源要素,挖掘空间发展潜力。包括两个综合发展型城镇圈,分别为城桥城镇圈、长兴城镇圈;三个生态主导型城镇圈,分别为东滩(陈家镇)城镇圈、西沙(三星)城镇圈、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以城镇圈为单元统筹高等级服务设施配置,以“15分钟生活圈”为单位统筹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土地利用规划
按照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城镇功能融合,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的规划目标和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至204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65平方公里,农用地总规模为1002平方公里,未利用地为146平方公里。
控制农用地空间底线,积极引导农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严格河湖水面率管理。
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发展导向,将崇明区按照土地用途类型划分为一二类生态空间、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林复合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其他建设用地区。
一、二类生态空间规划崇明区一、二类生态空间面积约为259.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为23.1平方公里。
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集中度较高、所占比例较大、需重点保护和整治的区域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总面积约为838.6平方公里,具体包括崇西、崇中、崇东、长兴、横沙五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占基本农田总量的比例达到80%。
农林复合区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以农业、林业、果园等发展为主的区域划为农林复合区,总面积约为282.1平方公里,具体包括东平镇、绿华镇、港西镇、陈家镇等各镇内以农业种植结合林木种植为主的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将规划人口和第三产业集聚、土地利用以城镇建设发展为主的区域划为城镇建设用地区,总面积约为132.8平方公里,具体包括居住生活区、商业商务区、科教文卫区以及产业研发区等。
其他建设用地区为城镇建设用地区外的其他建设用地区面积约为136.4平方公里,具体包括郊野地区的规划市政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农民安置用地、特殊用地以及规划保留的现状农村居民点。
按照全市总体规划要求,突出底线约束、刚性管控,明确以“三大空间、四条红线”为基本框架的空间分区管制体系,优化全区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空间”,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线”管控体系。
1、综合交通规划
坚持“快到慢行、减少穿行”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形成“外畅内优、高效集约、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系统,率先实现2040年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到85%的要求。
第三部分
重大专项统筹
(1)对外交通规划
对外通道:优化对外跨江通道布局,形成东、西对外双通道格局。
公路系统: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增强对外联系,形成由G40沪陕高速和S7沪崇高速组成的“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公路客运站布局,构筑分区组织的公路运输网络,形成由城桥客运站、陈家镇客运站、长兴岛客运站和明珠湖客运站组成的“2+2”布局体系。
水运系统:优化三岛水上交通格局,强化水上客运交通功能,兼顾民生和旅游交通双重需求。加快推进内河航道提升整治,形成“一环十三纵”的骨干内河航道网络。
通用航空:积极推进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满足旅游观光、商务会议、应急救援等多元化的交通服务。规划预留2处通用航空机场,分别为明珠湖直升机场和横沙岛直升机场。
(2)骨干路网规划
按照生态交通发展要求,充分尊重现状路网肌理,以景观为核心、需求为导向,强化道路与生态的功能整合,构建极具生态岛魅力的骨干路网体系。
规划策略:充分尊重现状路网,不主张大量新建和扩展;大体延续现状道路宽度,全面梳理并完善道路断面。
骨干路网规划:完善骨干道路网结构,提升内部交通组织能力,构建由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一般公路组成的三级路网体系。
道路红线与横断面:按照“窄宽度,宽绿化”的规划理念,制定差异化控制要求。高速公路规划道路红线按60米控制,双向6车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宽度按50米控制;除重要干线公路外,其他干路公路规划红线宽度按30-40米控制,双向4车道为主,增加慢行道宽度,两侧绿化隔离带宽度按10-20米控制;一般公路规划红线宽度按15-20米控制,其中路面宽度按8米控制,双向2车道为主,单幅路,两侧绿化带隔离宽度按10米控制。
(3)公共交通规划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遵循“层次清晰、模式多样、服务多元、智慧创新”的规划理念,形成由轨道城际线、局域线、常规公交三个层次构成的多元化公共交通客运体系。
建立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轮渡为补充的多元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依托交通枢纽打造集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和停车于一体的无缝换乘系统,强化多方式一体化衔接,提升出行效率。加快推进新能源公交设施发展水平,完善新能源公交车充电桩、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100%。
(4)交通枢纽规划
客运枢纽:坚持“枢纽锚固、分层组织”的原则,形成“城市级枢纽+地区级枢纽+乡镇级枢纽”三个层次的客运交通枢纽体系。
货运枢纽:强化客货分离的枢纽布局体系,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系统建设,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5)慢行交通规划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先导、宜居宜游”的发展理念,串联河流水系、生态廊道、景观道路和重要的公共空间,形成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营造友好的慢行交通环境。
慢行分区:划分三类慢行分区,制定差异发展的慢行策略,提出差异化的规划设计要求。其中,I类区域包括东滩片区、北湖片区、明珠湖片区、长兴岛北部片区、横沙片区五片,以交通零排放为目标,严禁燃油车辆进入,大力推动新能源车辆、无人驾驶等绿色交通先行示范,区域内重点塑造灵活多样的慢行系统,满足旅游休闲、赛事健身等慢行活动需求;II类区域包括城桥镇片区、陈家镇片区、长兴镇片区三片,重点加强慢行网络的建设,强化轨道站和交通枢纽周边、居住区与公共服务设施之间慢行通道的连通性;III类区域为除I、II类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依托景观公路、绿道、河流构筑安全畅达、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合理引导和限制机动车出行,满足机动车基本出行需求。
慢行网络:构建“串景连园、复合驿站、多元网络”的绿道体系;构建“环岛绿道-郊野绿道-滨河绿道-城市绿道”四类城乡绿道,形成“一环四横十二纵、节点网络化”的慢行绿道体系。
(6)旅游交通规划
确保崇东、崇北、崇西三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与城桥综合交通枢纽、陈家镇综合交通枢纽之间形成多种交通方式的直达与换乘,满足多元化旅游交通需求。
规划策略:依托城桥枢纽和陈家镇枢纽实施分区旅游交通组织,强化交通枢纽的旅游集散功能。
配套设施:强化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专业化旅游交通服务。规划设置3处旅游集散中心,包括明珠湖旅游集散中心、东平旅游集散中心和陈家镇旅游集散中心,提供各旅游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及衔接换乘功能。结合景区、游轮码头、通用机场、交通枢纽设置共享自行车系统和新能源车辆租赁点,提供舒适便捷、快速集散的旅游交通服务。
(7)停车系统规划
遵循“分区控制、适度限制”的发展原则,坚持“公交+慢行”优先,从严管控静态交通设施供给,合理调控小汽车交通需求,打造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规划策略:制定差别化停车分区策略,调控小汽车停车需求,引导个体交通方式向绿色交通方式转变。从严控制停车泊位供给总量,适度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结合交通枢纽打造“P+R”换乘系统。
停车分区:按照严格控制、一般控制和基本满足等标准制定分区静态交通政策,划分三类停车分区,引导个体交通合理使用。I类区域(停车严格管控区)主要包括东滩、北湖、明珠湖、长兴岛北部、横沙五片区,严格控制停车泊位供给总量,以“公交+慢行”出行为主导,适当配置新能源车辆停车泊位;II类区域(停车一般管控区)主要包括城桥镇、陈家镇、长兴镇三片区,基本满足居住类刚性停车需求,适度顾及公共活动类需求,适当增加公共服务类配建指标,鼓励“P+R”(Park and Ride)出行;III类区域(停车基本满足区)主要包括城桥镇、陈家镇、长兴镇以外的岛内乡镇地区,以解决实际需求为主,满足居住类刚性需求,适当增加公共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合理调整车位供应结构,逐步建立以配建为主、公共为辅和路内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其中配建停车泊位比例达到80%以上。
(下转6版) (上接5版)
2、产业发展规划
以“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服务提升”为导向,构建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为先导、创新经济为主体、绿色智造为支撑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两带一区”的农业空间格局。其中包括崇明北部规模农业带、崇明南部特色农业带、长兴-横沙农业区。
旅游服务业布局: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推进全域景观建设,推进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形成“1+3+N”的旅游空间布局。“1”指一环,即环崇明岛滨江生态景观大道周边地区;“3”指三大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即西沙-明珠湖旅游集聚区、东平旅游集聚区、东滩-陈家镇旅游集聚区;“N”指若干旅游特色空间。
创新服务业布局:规划建设八个新经济小镇。其中,绿华小镇以休闲旅游为主导方向,西沙小镇以健康养生为主导方向,新海小镇以农业科创为主导方向,东平小镇以田园宜居为主导方向,风伟小镇以运动休闲为主导方向,光明小镇以文化创意为主导方向,滨江小镇以滨江休闲为主导方向,健康小镇以高端养老为主导方向。
绿色智造业布局:(1)加速低效工业用地腾退。(2)构建“一主四副”的绿色智造空间布局。“一主”指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四副”为四个产业社区,分别为智慧生态园区、崇明工业园区、富盛经济开发区和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
3、住房规划
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住房供应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和布局优化,提升居民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至2040年,全区开发边界内城镇住宅用地总规模约33.3平方公里。城镇住宅总套数为25万套左右,其中预留10%左右的弹性规模,应对人口结构调整、人均居住水平提升。
鼓励用人单位实施人才住房资助计划。构建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征迁安置房为核心的保障体系,鼓励采取实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住房困难群体居住条件。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总量中的比例,至2040年,保障性住房总套数占全区城镇住房总套数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突出“增改并举”,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持续提升中小套型比重。保证新增住房中中小套型住房占比不低于70%,加强中小套型老旧住房的修缮和维护,积极推进存量中小套型住房的综合改造利用。
突出“购租并举”,结合相应土地政策,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比重。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及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占比达到20%以上。提高城桥、长兴、陈家镇等就业集聚地区租赁性住房比重。
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合理配置高等级服务设施。结合城镇体系及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市区两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全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便捷度。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发展面向未来、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公共设施网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体系。
按照五大城镇圈统筹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推动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向城桥镇及东滩(陈家镇)镇区集聚,服务半径为15-20公里,服务人口20万人以上。推动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向西沙(三星)、东平、长兴、堡镇、新河等中心镇集聚,服务半径10-15公里,服务人口5万人以上。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方面应结合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利用存量用地更新进行补足。
高等级文化设施:规划1处市级文化设施,即智慧科技园文化中心。提升文化服务能级,强化本土特色,拓展文化带动力。关注市级文化项目发展动态,积极谋求落户陈家镇。
规划14处区级文化设施。其中,现状保留城桥镇4处,包括崇明文化馆、崇明图书馆、崇明美术馆、崇明博物馆;规划新增10处,包括港西航海文化博物馆、东平垦拓文化博物馆、新海知青文化展示馆,以及城桥、西沙、风伟、新河、堡镇、长兴、陈家镇等文化中心,内容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
高等级体育设施:规划1处市级体育设施,即陈家镇上海体育训练基地。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辐射上海及周边地区。
规划8处区级体育设施。其中,现状保留3处,包括城桥镇的崇明人民体育场、崇明体育馆、崇明青少年游泳馆;规划新增5处,分别为城桥、西沙(三星)、东平、长兴、堡镇体育中心,内容包括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
高等级医疗设施:规划1处市级医疗设施,即崇明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提升其医疗水平至三甲综合医院水准,建设成全区的医、教、研中心,加强对全区的医疗辐射能力。
规划7处区级医疗机构。其中,现状提升5座,包括堡镇崇明区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庙镇崇明区第三人民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崇明分院),城桥镇崇明区传染医院、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新河镇崇明区康乐医院;规划新建2处,为陈家镇医院、长兴医院。区级医疗机构应含医疗中心、康复医院设施、老年医疗护理设施、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医疗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牙病眼病防治设施)等。
高等级教育设施:规划3处市级教育设施。其中,现状保留2处,包括城桥镇上海开放大学崇明分校和陈家镇上外贤达学院;规划新增1处,为生态科研高教区。打造高品质教育服务区,成为重要的知识创新和服务中心。促进教育设施与社区融合,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规划9处高级中学。其中,现状保留7处,包括城桥镇崇明中学、扬子中学、城桥中学,堡镇的堡镇中学、民本中学、民一中学,横沙镇横沙中学;规划新增2处,包括陈家镇镇高中1处、长兴镇完中1处。
高等级养老设施:规划6处区级养老设施。其中,现状保留1处,为港沿镇的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规划新增5处,分别为城桥、西沙(三星)、东平、陈家镇、长兴区级养老基地,内容主要为区级养老机构。
5、风貌保护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
5.1景观风貌与总体设计目标
构建科学合理、特色彰显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实现城镇、乡村与生态地区的全要素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显崇明本土化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乡愁韵味。彰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总体风貌。体现以水为脉的资源本底特色,突出崇明三岛滨江临海、水网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注重自然与人文风貌协调,塑造镇村和水网相互依存的空间形态。
5.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风貌区2处,为堡镇光明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三星镇草棚村历史文化风貌区。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崇明区现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其中市级不可移动文物1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1处,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分布于城桥、港西、堡镇、庙镇、港沿等乡镇。
挖掘代表垦拓文化、航海文化、生态文化的历史建筑,加强知青劳作厂房、连队宿舍、地标性的水塔和烟囱等文化遗存保护,彰显崇明沙船等航海文明表征,提升改造陈干青故居等有价值的文化建筑。
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保持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建立动态维护的保护对象的增补机制,定期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保护对象预备名录,制定抢救性保护机制,创新更新活化的政策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掌故传说、民间典籍、本地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瀛洲古调、牡丹亭、扁担戏等民间艺术,铭记农耕打渔的传统生活方式。传承土布、竹编、灶花等民间工艺,延续崇明本土劳作特色。传诵东海瀛洲等掌故传说,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保存益智图等民间典籍,丰富崇明民俗文化。宣传江鲜海鲜、绿色食品等本地特产,弘扬崇明本土饮食文化。
5.3总体城市设计
风貌总体要求:崇明岛总体风貌应充分体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与海岛特色。“中国元素”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空间、中国式审美和中国式秩序所构成的宏观层面的风貌体系。中国式空间,即将建成空间与自然有机融合,体现出山水相依、城田相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国式秩序,即回归师法自然、以文化为脉的传统秩序,敬畏自然秩序、尊重文化秩序。中国式审美,即在统一整体中蕴含变化,形制上规整对称、形式上融入环境、元素上展现东方韵味。“江南韵味”主要体现在以水为脉、以小为美、以墨为色的中微观建造模式。以水为脉,将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骨架;以小为美,控制街区尺度和建筑体量;以墨为色,控制传统江南色彩。“海岛特色”主要体现在海岛记忆、海岛空间、海岛元素的空间特质。海岛记忆,即宏观格局体现海岛生长过程;海岛空间,即在中观层面挖掘海岛特色空间;海岛元素,即从微观层面提炼海岛地域特征。
风貌特色构建以海岛为基,强化“北-中-南”三条特色风貌带;以水系为脉,彰显“两横十二纵”的风景河道;以生态为底,构建总体生态景观框架;以文化为核,重点打造四大古镇和六片特色村区。
总体风貌格局塑造崇明岛“三带两脉十二链、四镇六景一路环”的总体风貌格局。
设计管控要求按照生态地区、城镇地区、乡村地区三类空间进行风貌管控引导,细化城乡风貌的管控要求。生态地区包括主要的风景核心区、林地建设引导区及生态走廊;乡村地区包括乡野风貌带的中部乡村地区;城镇地区包括开发边界内的主要建设空间。
5.4公共空间网络
公共绿地布局:构建具有崇明特色的“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特色庄园”的城乡公园体系,提升城乡公共空间服务水平。至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至2040年,力争实现全区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
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至2040年,城镇地区公共空间(绿地、广场等)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的覆盖率达到100%、乡村地区不低于80%。
6、环境保护规划
低碳发展上,合理控制径流系数,实行雨洪管理,构建“海绵崇明”;促进水、林、土、气等环境综合整治,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环境保护上,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至2040年,三岛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13.7%。
大气环境保护上,保持崇明三岛大气环境质量优势,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源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水环境保护上,提升崇明三岛水体生态功能,全面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规划至2040年全面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其中青草沙、东风西沙饮用水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水质达到II~III类地表水标准,其他水体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
土壤环境保护上,加强三岛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岛域土壤环境质量。
资源循环利用上,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按照“分类指导、妥善处置、安全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
环境风险控制上,按照“事先预警、事中处置、事后修复”的原则,加强对突发性生态环境事故的监控,做到快速、准确、有效地控制事故风险,保障生态安全。
7、市政公用设施
(1)水资源及能源供给
供水:实现岛域供水均等化。城乡一体、集约供水,公共供水管网全覆盖,供水水质满足直饮需求。规划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管网漏损率在10%以下;城区集中供水普及率100%;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
充分利用现状管网,完善管网系统,实施各区域统一联网供水。保证用户供水安全、可靠,供水水量充裕,建成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质有保障的供水系统。
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生态岛建设。
供电:大力加强崇明电网建设,统筹规划电力设施建设用地,建设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发展适应性好的电网。延伸和扩大主干供电网络,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覆盖面,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至2040年崇明区供电普及率达100%,供电可靠性达100%。
供气:规划以管道供气为主,天然气瓶组气化为辅,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补充。提高天然气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快燃气管网建设,管道供气及瓶组气化供气普及率达到95%。
新能源:以“零碳岛”建设为目标,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有序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例。2040年清洁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60-80%。
(2)环境保障
污水:崇明区应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系统,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污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推进中水回用系统建设,促进污水处理回用。
环卫: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村分类收集、镇分类转运、区分类处理”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率达到85%。
(3)综合防灾
防洪排涝: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洪涝兼治,崇明区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区域除涝标准为20年一遇。江堤结合景观建设发挥生态、景观等复合功能。
高标准规划排水防涝系统。确保排水顺畅,防止内涝发生。崇明区核心镇、中心镇雨水排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应不低于3-5年一遇,其他城镇区域不低于3年一遇。
崇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75%。
消防: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城镇消防站布局,提升消防站设置标准。消防水源以市政供水管网为主,以天然水系为辅。
根据崇明区消防责任区段划分,消防站布点应以接警后5分钟内消防车到达责任区边缘最远点为标准,按每7-10平方公里布设一标准型普通(特勤)消防站为标准。
民防: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消防、交通、粮食、医疗卫生、物质供应等系统是岛内生产、生活活动的基础,对于城市生命线工程需严格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标准设防。重点加强火灾、暴雨、内涝、风暴潮、台风、龙卷风、地震等主要灾害的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下转7版) (上接6版)
(4)智慧城市
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共建共享、优化配置的原则,建设崇明智慧城市。
对现状端局进行扩容,逐步将现有电信端局改造成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综合局。保留现状11座通信机楼,在全域新增通信机楼3座。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广电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宽带双向交互式网络,新建5座广播电视中心。规划19座邮政支局,其中保留城桥、陈家镇等邮政支局14处,新建东平、新庙镇、城东、上实、圆沙5座邮政支局,每处预留用地2000平方米。
第四部分 乡镇规划指引
分为五大城镇圈,制定街镇指引。
一、城桥城镇圈街镇指引
1.发展策略
至2040年,规划常住人口规模30万人左右。发挥城桥核心镇的引领带动职能,强化堡镇、新河镇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强商业商务、旅游休闲的功能培育,植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功能。关注乡村功能发展,实现乡村活化复兴。
2、空间导向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缩减建设用地规模。重点塑造崇南滨江城镇带,引导农村人口向滨江城镇带集聚。以城桥镇为核心,打造组团式的滨江城镇布局。挖掘崇中乡村特色,整治村庄环境,塑造特色村区。
3、生态导向
加强市级生态走廊崇南滨江段的建设,有序推进生态走廊内的宅基地减量。建设南横引河生态蓝道和崇明大道生态绿道。贯通各乡镇内骨干水渠,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品质。
4、公共服务导向
强化城桥镇作为核心镇及门户枢纽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以城桥镇为核心,以新河镇、堡镇为节点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和共享。城桥镇应重点加强市级医疗、教育设施及区级文化、体育、医疗、教育、养老设施集聚,堡镇应重点加强区级文化、医疗、教育设施集聚,新河镇应重点加强区级医疗设施集聚。
5、交通导向
对外交通,积极推进西线通道建设;规划建设S7沪崇高速,设置1处城桥高速出入口;加快港口航道整治,依托南门港积极发展水上游览线路。
交通枢纽,规划新建城桥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集长途客运、轨道城际线、有轨电车线、常规公交、游览巴士、出租车、慢行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换乘枢纽。加强城桥枢纽周边的道路交通组织,便于枢纽交通高效集散。
道路系统,加快实施崇明大道、港东公路等骨干道路的贯通工程,完善城区对外的结构性骨干路网。
公共交通,积极开展轨道交通沪崇线的前期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建设。依托城桥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有轨电车1号线、3号线、4号线,形成与陈家镇枢纽、明珠湖片区、东平片区的快速公交网络。优化常规公交网络,无缝衔接轨道交通,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二、东滩(陈家镇)城镇圈街镇指引
1、发展策略
至2040年,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13.1万人。东滩(陈家镇)城镇圈的发展应以生态保育为前提,实施“鸟进人退”策略,最大程度保育生态空间。结合东部桥头堡区位优势,沿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适度发展旅游休闲、智慧数据、生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提升地区活力,带动崇东生态旅游发展区整体发展。
2、空间导向
遵照绿色发展要求,采用组团式空间模式,规划形成“一景二镇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寻求建设空间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3、生态导向
以东滩湿地和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严格保护一、二类生态空间;保持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团旺河市级生态廊道的连续贯通;建设东滩奚家港郊野公园、陈家镇郊野公园、滨江郊野公园,构建多层次生态网络。
4、公共服务导向
公共服务应以陈家镇为核心,新增设施重点布局在陈家镇,为向化镇与中兴镇提供服务。完善陈家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其中裕安社区重点配置高等级体育设施,智慧科技园区重点配置高等级文化设施,实验生态社区重点配置高等级教育设施。
5、交通导向
建设陈家镇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级)作为城镇圈交通服务核心,沿东滩大道、崇明大道向西联系向化镇与中兴镇,同步建设东滩枢纽。
三、西沙(三星)城镇圈街镇指引
1、发展策略
至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5万左右。以现代农业和湖泊观光资源为依托,重点挖掘中部乡村、北部农场存量空间,拓展农业科技,适度发展健康养生和休闲度假功能。
2、空间导向
形成“三镇一景四庄园”的空间格局,强化旅游休闲、农业科创等多元功能集聚。
3、生态导向
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严守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严控东风西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西部、北部滨江沿岸湿地保护与景观建设。
4、公共服务导向
以西沙(三星)镇为核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结合旅游服务功能重点加强文化、体育、养老设施的配置。
5、交通导向
加强崇西片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预留有轨电车通道,建设明珠湖客运站、明珠湖直升机场、明珠湖码头、明珠湖枢纽、新海码头。优化片区内部交通联系,完善建设明珠湖大道、跃进公路、环岛景观道和海平公路等。
四、东平城镇圈街镇指引
1、发展策略
至2040年,规划常住人口规模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2万人左右。突出东平城镇圈跨行政区统筹引领作用,在目标协同、生态协同、规模协同、功能协同、建设协同、支撑协同等方面,研究并制定规划策略和行动计划。推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扩区,整合北湖风景资源,以现代农业为依托,拓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功能。
2、空间导向
围绕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北湖、长岛江滩以及东平镇、海永镇、启隆镇,形成“一林一湖一江滩、五镇三村五庄园”空间格局。通过“一林一湖一江滩”组织生态空间,以田野为底,阡陌纵横;以水系为脉,湖区塑景;以林带为核,节点成园。通过“五镇三村五庄园”组织城乡空间,形成“小镇集聚村舒朗,村庄田园嵌绿盘”的格局。
3、生态导向
统筹考虑跨域地区的生态共保要求,落实市级生态走廊(崇北段)的建设,打造北横引河生态蓝道和老北沿公路生态绿道,营造森林环城的生态格局;贯通各乡镇内骨干水渠,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品质。
4、公共服务导向
结合东平镇基础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增的高等级文化设施、养老设施和体育设施在东平镇重点布局,强化对跨行政区城镇圈的综合服务能力。
5、交通导向
道路系统,开展新北沿公路建设地面干线公路的前期研究论证工作,新建新北公路北延伸段。
公交系统,规划设置1处北湖公交枢纽,做好有轨电车4号线和有轨电车5号线廊道的预留控制,优化常规公交系统,强化与城桥枢纽、明珠湖片区的交通联系。
五、长兴城镇圈街镇指引
1、发展策略
至2040年,规划常住人口规模19万左右。规划长兴岛成为以造船、海工装备等产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推动产城融合。规划横沙岛作为上海重要的战略预留空间予以留白,近中期提升其交通可达性,中远期逐步完善观光码头、轨交站点和横沙直升机场建设。
2、空间导向
根据南北两岸不同的自然形态,规划构建“南北两带”的空间格局。
3、生态导向
长兴岛严控北岸建设规模,严控东风西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做好南岸生产空间与北岸生活空间的生态防护,切实保障生态安全。
4、公共服务导向
完善长兴镇、横沙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重点依托长兴镇增补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5、交通导向
加快轨道交通崇明线长兴岛站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水陆交通枢纽,丰富陆岛交通方式。
第五部分 实施保障
一、近期行动计划
1、近期发展目标
至2020年,构建形成世界级生态岛的基本框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人居更加和谐,交通出行方式不断优化,绿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近期行动计划
风景提升行动:加强野生鸟类保护,加强以南横引河为重点的“一横”和鸽龙港、庙港等纵向风景河道建设,重点推进南横引河、北横引河、新河港、老滧港的结构性林地廊道建设,以及加强重点风景地区品质提升。
“生态+”行动:率先启动若干特色小镇建设,引导特色庄园发展,加强生态休闲空间建设,建设特色文化展示平台,以及打造崇明绿色农业体系。
土地整治行动:加强建设用地复垦,优先实施农林复合使用,尽可能与周边耕地集中连片,实施水、路、林配套建设。至2020年,重点推进庙镇、竖新镇、长兴镇等重点区域建设用地整治。按照绿色农业要求,加大耕地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村庄的整治与改造,积极挖掘建设用地减量潜力,探索特色乡村设计试点工程。结合规划特色村区,遴选与鼓励有基础、有特色、有能人的村落进行乡村复兴与建设试点,培育旅游、创意、艺术、农业、教育等多元功能,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
交通提升行动:建成上海轨道交通崇明线,开展西线通道的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结合全岛路网规划,加快北沿公路、建设公路、崇明大道等骨干道路建设与改造,推进崇明生态大道(城桥镇-陈家镇)新建工程,提升岛内重点片区之间的系统连通度;启动南门港、新河港、堡镇港、马家港等滨江城镇观光码头建设,研究设立东滩低碳出行引导示范区,设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引导禁行燃油车辆,鼓励低碳绿色交通模式。
设施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城桥核心镇、陈家镇、长兴三大重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分级分类完善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设施全覆盖的生活圈。
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城镇化地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做到100%处理全覆盖。
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整治,开展南横引河、团旺河等河道疏浚工作。加快镇村级河道综合治理,打通断头河。
二、规划实施保障
1、规划编制
完善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规划编制体系,按照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划层次,分层、分级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各项指标。
发挥本规划对单元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指引作用。各项下位规划需严格贯彻本规划的核心理念与规划要求,遵循城镇圈及乡镇指引的分项指引内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2、规划管理
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编制、决策、审批三分开,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与权限,强化各级分工协作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崇明区级政府组织编制规划的主体作用。
依法实施规划。以依法批准的总体规划作为城镇建设或管理的依据。各级主体依据各层次规划定位及时编制或修订规划,推动总体规划的实施。按法定程序开展各层次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审批,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合审批、综合管理等机制与平台,强化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共同保障“多规合一”实施。
强化执法监督。优化完善规划土地执法监察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崇明区及各乡镇执法职责划分,提高基层积极能动性,充分发挥镇村一线发现制止各类违法行为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强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和社会参与机制建设,综合运用卫片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强化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和建设项目规土竣工核查,及时制止、纠正和严肃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规划实施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合理划分事权,提高政府部门的综合服务能力。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审批、修改的全过程中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探索社区自治的开发管理模式,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切实协调和维护多方利益。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探索建立全区城乡发展战略数据平台,跟踪监测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各项指标;建立年度与五年评估、重点领域专项评估组成的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实施策略,并指导近期行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动态维护。
4、规划变更
建立实施评估监控机制。严格土地跟踪管控,制定年度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形成年度监测、五年评估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总结崇明城乡发展状况与阶段问题,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正。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对于重大事件、发展情景变化而产生规划内容与实际发展偏离的不适应情况,根据监测、评估结论,若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则按照法定程序启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若不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则启动总体规划动态维护程序,对偏离原因、规划适应性进行深入评估,提出应对方案,相关内容反馈至行动规划、下一层次的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落实,以实现对总体规划的动态维护目标。
5、机制保障
探索生态地区的创新发展政策。适度“松绑”部分管控要求,加快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市、区的相关政策支撑,共同推动生态地区的长远发展。
探索开发边界外存量更新的实施保障机制,为激发村庄活力、建设特色乡村做好政策基础。着力推进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探索部分保存完好、有更新价值的建筑更新改造路径。
创新乡村地区的建设用地管理机制,推动集体用地和宅基地的合理确权和腾退。加速乡村土地的确权工作,推动集体用地的经营权转让,吸引外来资本及精英人士参与,适度开发特色农庄。
□ 区规划土地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