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1400余年的历史中,浩瀚奔腾的江海,明媚秀丽的净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崇明人,铸就了崇明人敢于闯荡、勤学苦干、淳朴善良、蓄养品德、刚健笃实的性格;塑造了崇明人自强不息、发奋向上、四海为家的精神,展现崇明岛人杰地灵,这是崇明人的骄傲。他们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崇明的历史名人,是崇明独特而宝贵的人文财富,是乡谊联络的有效载体,是后学晚辈效仿的楷模,宣传他们的事迹,可以传承崇明的历史人文精神。
为了大力推进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崇明报》将结合崇明文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一批崇明籍的历史名人文章,充分发挥地方文史凝聚乡人民心、传承历史人文、开拓精神家园的作用。
文/杨立艺
蔡光天,原名蔡玉诗,1922年——2010年,上海崇明中兴镇人。农工党员。早年复旦大学肄业。曾任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民办前进进修学院院长和前进企业集团董事长、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学院院长、上海市继续教育研究会会长等职。1983年从上海位育中学退休,创办民办前进进修学院。经历年奋斗,培养了近100万名进修生,全国托福考试最高分大多出在该院。1994年被评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曾多次出访欧美,1993年应邀参加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就职庆典活动,是中国大陆唯一被邀请参加盛典的民间人士。国内外有100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报道过其事迹,《蔡光天和他的事业》电视片在美、日等国放过多次。获得美国名人学会颁发的“杰出领导奖”、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的“杰出证书”;应邀赴英国伦敦出席英美联合召开的第19次世界名人大会;荣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荣誉公民”证书等。
花甲之年艰难创业
蔡光天的一生以六十岁为明显界限。拿他自己的话说:“退休之前,凡人一个,一无所有;六十岁以后,是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四子登科”。年轻时考入复旦大学,后因父亲亡故家道中落而辍学。解放之前,曾在崇明新河镇做过布庄小老板,经商六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实行工商业改造后,改行当教师,先后在大公中学、崇明中学和上海位育中学任教数学。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赶下讲台,劳动改造20多年,直到1980年平反,不久即退休。
接下来的生活怎么过?经过一阶段的观察和思考,蔡光天选择办一所外语补习学校。这固然和他原来从事教育工作有关,更主要的是:他认为中国要改革开放,必须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打通外语这一关很重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激发起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社会上学习风气正浓。同时,国家松动了出国留学人员的审批条件,上海“出国热”的潮流正在涌动,外语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学习科目。社会上相当多的青年人渴望学习外语而求学无门。蔡光天瞅准了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动手筹办。但社会上还没有个人办学的先例,必须挂靠单位才行。经过向区教育局申请,以徐汇区农工民主党的名义申办“前进科学文化进修学校”。蔡光天当时是徐汇区农工民主党副主委,被任命为副校长,负责具体办学的事情,学校完全是个“空壳”,一切白手起家。蔡光天说:“我就是一个办学个体户”。
办学需要起码的场地、资金、设施,更重要的是教师、学生。蔡光天为此开始忙碌起来。从自己退休的学校借了一间七八平米的小房间,晚间借教室上课,自掏100元买了一台半旧的手推油印机,请一位退休教师合作,两个老头白天刻蜡纸、印广告,晚饭后便骑着自行车、提着浆糊桶到街头巷尾张贴——后来蔡光天幽默地说自己是“上海滩第一个捣浆糊的”。首期培训班竟然吸引了50名学员报名注册!对这个“前进第一班”,蔡光天像对待新生的婴儿一样精心呵护它,每当教师上课时,蔡光天总是从头到尾陪同,课后和教师研究如何改进教学。“这个学校的教学不一般”——名气传出去,到第二期招生时一下子报了300多名学员。一年后蔡光天的学校扩大到八个班级,近千名学生,请了八位老师执教,开始像一个学校了。
蔡光天终于尝到创业成功的喜悦!
创造中国民办教育的“神话”
1980年代的出国英语考试主要是TUEFL(托福)和GRE国际考试。TOEFL考试是一种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留学必须通过的水平考试,由他国统一命题。这对当时英语水平普遍比较低的国内青年学子来说,难度很大,即便是任教的老师,由于长期以来国门关闭,不熟悉考试要求与要点,把握也不大。因此,蔡光天聘请从海外回来的、一流的外语教师任教,以确保教学质量。蔡光天到处打听,请人介绍,凡他认为合适的,必定亲自登门拜访,甚至三顾茅庐。依靠一批优质教师的教学和蔡校长的严格管理,还有勤奋的学生,这一年全国托福考试中,上海考区获得600分以上的考分者,大多是“前进”的学生,平均分高过当时一般全日制高校。
随着“前进”声誉鹊起,前来报名的人数如滚雪球一般上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前进”进修学校发展最快的时期,到1990年前后,快速发展到400多个班级,2万多名学生,在全市设有23所分校!成为当时上海学习外语者首选的、规模最大的进修学校。学员中除了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外,大量的是社会各行业人员:科技人员、教师、记者、医生、商界人员、厂长经理、企业高管、甚至演艺明星、电视台主播等等。蔡光天用掘来的“第一桶金”在市中心的复兴中路、瑞金路口建起了第一座“前进大厦”,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
蔡光天大胆冲破当时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在考察国内外优秀学校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作了开拓性的探索。
办学“个体户”成了总统座上宾
1987年,蔡光天被增补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连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11月,蔡光天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赫然在列的大多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企业家,因办民办教育而成为改革风云人物的,蔡光天是第一个!在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授奖回来的飞机上,遇到当时的蒋以任副市长,蔡光天说,和其他享誉国内外的改革风云人物比,他为国家创造的财富不如他们,获此荣誉,惭愧惭愧。蒋以任副市长对他说:“你的有形资产不如他们,但你的无形资产远远超过任何人。”
确实如此,在蔡光天的心目中,最大的荣耀是他的学生。
从1983年“前进”初创,到2010年离世,有近100万名学生从“前进”毕业,其中上万人曾去发达国家留学,大部分学成归国,在国内就业、创业,这是蔡光天为祖国创造的最大财富,也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前进进修学院作为一所享誉海内外的民办学校,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中国民办教育高等学校先进单位。
他每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访问,都有学生迎接他,“为蔡校长接风”——这恐怕是国内任何一所大学校长享受不到的“待遇”。国内外的一百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先后报道了蔡光天和他的“前进”办学奇迹。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纪录片《蔡光天和他的事业》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电视台都曾转播过。
他一次次地出国访问美国、英国、日本、澳洲等地,其中十余次访问美国。最令世人瞩目的莫过于是1993年他应邀出席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宣誓就职庆典,他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位以民间人士身份出席这次活动的代表。在此期间,蔡光天还接受了“美国之音”记者、《世界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蔡先生,您知道您为什么这次成为新总统就职邀请的大陆唯一的人士?”
蔡光天答:“这个不难理解,我在美国有几千个学生遍布各个州,他们不会忘记我,这是一;我是大陆第一个民办外语学校的校长,代表着新生事物,这是二;我又是一个民主党派人士,这是三。”
记者问:“蔡先生,听说你在国内遭到很多人的指责;而在美国受到很多人的欣赏和欢迎,这是为什么?“
蔡光天回答:“因为我做的事情在国内很多是没有人做过的,有人不理解也是正常的。至于您说的我在美国受到更多人的欣赏,这恐怕和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关。西方社会崇拜个人奋斗,在你们心目中,我是个人奋斗出来的。其实,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我是一事无成的。这不是谦虚,这是事实。”
慷慨捐资奖励家乡学子
蔡光天作为社会名流和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财富急剧增长之后,一方面大量用于再投资扩大事业,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回报社会。在中国大地屡次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刻,他慷慨募捐;在北京奥运举办期间,他重奖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对当年支持他办学的徐汇区农工民主党,他年年支持活动经费……曾经获得上海市民政局颁布的“上海慈善奖”。作为经历了大半辈子坎坷的教育工作者,又在创办民办学校的几年中接触了大量的青年学子,他深深地了解其中一部分人常常因为经济拮据而影响学业。他更忘不了自己青年时期曾因为家中没有经济来源而不得不辍学经商的经历。他想得最多的是资助教育,特别是家乡的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后,他曾多次回家乡,了解到崇明的农家子弟历来有勤奋学习的传统,父母们希望子女“书包翻身”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农家子弟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如城里学生。他要为崇明走出更多的人才出一份力。早在1997年,他就在曾经工作过的大公中学设立“光天前进奖学金”,每年出资1.5万元,专门奖励那些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
2003年起,蔡光天加大对家乡学子的教育奖励,他为崇明教育局设立“前进帮困奖学金”,每年投入一笔资金,专门奖励那些考入全日制高校、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蔡光天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冒着高温酷暑赶往崇明,亲自向获奖的学生颁奖。十余年来已经发放奖学金300多万,奖励学子近1500人。最后一次来崇明发奖是2009年,当时他已经87岁高龄,不久一病不起,长辞人世。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要把“崇明奖学金”的事做下去。